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 。北宋时 , 杭州西湖由 *** 规定作为放生池 。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指1020年) , 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 , ‘禁捕鱼鸟 , 为人主祈福 。’”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 , 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 , 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 。西湖既是禁捕区 , 所以也是禁植区 , 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 。诗的开头 , 就写出这个事实 。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 , 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 , 反而受到人的施与 , 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 , 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 。便是不去管它们 , 它们凭著条件反射 , 也会向人追赶过来 。至于满湖的荷花 , 也没有谁去种植 , 自己凭著自然力量生长 , 东边一丛 , 西边一簇 , 自开自落 , 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 。“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来是不能俯仰的 , 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 , 杜牧也有“古训屹如山”(《池州送孟迟》)的说法 , 苏轼却偏要说“山俯仰” 。诗人认为 , 山是能俯仰的 , 理由就在“水枕” 。所谓“水枕” , 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 。准确地说 , 是放在船上 。船一颠摆 , 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 。这本来并不出奇 , 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 。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 , 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 , 足以把整座山颠来倒去 。这样的构思 , 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
“风船解与月裴回”——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 。湖上刮起了风 , 小船随风飘荡 。这也是常见的 , 不足为奇 。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月亮 , 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 , 就像在天空里徘徊 。因此李白说:“我歌月徘徊 , 我舞影零乱 。”(《月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 。不同的地方是 , 苏轼把船的游荡和月的徘徊轻轻牵拢 , 拉到一块来 , 那就生出了新意 。船在徘徊 , 月也在徘徊 , 但诗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 , 还是船儿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来 。诗人想 , 如果是风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 , 那又是什么力量让月亮在天上徘徊呢?还有 , 这两种徘徊 , 到底是相同呢还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两种“徘徊”联系起来 , 就产生了许多问题 , 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 , 他要定下神来 , 好好想一想 。所以说 , 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
创作背景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 , 后在楼头 , 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 , 写得有远有近 , 有动有静 , 有声有色 , 有景有情 。读起来 , 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 , 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
苏轼(1037-1101)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 。汉族 , 四川人 , 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 , 学识渊博 , 天资极高 , 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 , 明白畅达 ,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 , 善用夸张、比喻 , 艺术表现独具风格 ,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 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 能自创新意 , 用笔丰腴跌宕 , 有天真烂漫之趣 ,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 , 论画主张神似 , 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
扬云霓之晻蔼兮 , 鸣玉鸾之啾啾 。孤云将野鹤 , 岂向人间住 。冷冷水向桥东去 。漠漠云归溪上住 。江上春山远 , 山下暮云长 。雪雰雰而薄木兮 , 云霏霏而陨集 。曾伴浮云归晚翠 , 犹陪落日泛秋声 。疏星淡月秋千院 , 愁云恨雨芙蓉面 。绕遍回廊还独坐 。月笼云暗重门锁 。云想衣裳花想容 , 春风拂槛露华浓 。晚云都变露 , 新月初学扇 , 塞鸿一字来如线 。冰簟银床梦不成 , 碧天如水夜云轻 。望阙云遮眼 , 思乡雨滴心 。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忽然更作渔阳掺 , 黄云萧条白日暗 。浮云暮南征 , 可望不可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