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300字 孔乙己读后感( 二 )


人 , 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 , 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 。孔乙己惟一被人记起的理由 , 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 。溺水的人在淹死之前还能庆幸地抓住水草 , 而他呢?在站在悬崖边的时候 , 却还要在所有人的不屑和嘲笑的巨风中努力保持平衡 。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剧人生?
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范进中举》 , 同样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 ,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 , 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 , 都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 。但作为两个形象 , 他们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差别 。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 , 却颇有几分清高 , 喜欢孤芳自赏 , 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 , 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 。而范进却懦弱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 。他惧怕胡屠夫 , 无端遭受辱骂 , 却只能忍气吞声、卑怯畏缩 。当范进在胡屠夫受银假作谦让时 , 明知从此再不会要他接济 , 却说了这么一句话:“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 , 若用完了 , 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这就充分说明范进是虚伪的、狡诈的 。他的自卑自贱的性格在随着他考中举人的进程中逐渐减弱 。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 , 而范进则只记住了八股文章 , 钻了牛角尖 。可最后范进却中举 , 之后周围的人都来攀附 , 他却疯了 , 又被胡屠夫一个巴掌打醒了:而孔乙己却一生穷愁潦倒 , 既未能进学 , 又不会营生 , 再加上他好喝懒做 , 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 , 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 , 穷得“将要讨饭了” 。一个是疯癫的举人后来则享受荣华富贵 , 成了高高在上的老爷 。另一个则一直苟延残喘地徘徊在社会的最底层 。可孔乙己和范进比起来 , 孔乙己却更讨人喜欢 , 因为他更善良 , 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这一情节中看得出来 。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人 , 仍然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 , 如果不是一个(转 载 于:w : 《孔乙己》读后感 )善良的人 , 决难有这样的行为 。另外 , 他教小伙计写字也是出于真心实意 。
这些读书人 , 不是境遇悲惨便是人格分裂 。而这一切 , 都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惹的祸!
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 , 多少读书人为了“学而优则仕”而沉沦 , 这是人生的悲剧 , 时代的悲剧 。
虽然时代已经不同 , 但我们比他们更真切地需要读书 。有了孔乙己作借鉴 , 我们不能像他一样 , 认为“万般皆下品 , 惟有读书高” 。在这个行行出状元的社会上 , 要从实际出发 , 通过读书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 不能好逸恶劳 , 要掌握一技之长 , 学习有用的知识 。当然也一定不能丢弃像充满缺点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孔乙己身上幸存的善良 。
《孔乙己》读后感篇三: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
鲁迅的小说 , 我读过不少 , 但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要数《孔乙己》了 。这篇小说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 , 透过文字 , 我仿佛看到悲剧正一步步上演 , 孔乙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 , 我不禁产生无限悲凉之感 。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 , 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 , 有着特殊的经历 , 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 , 但是 , 在那时候 , 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 。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 , 他穷困潦倒 , 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 , 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 , 最终 , 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 , 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 , 无孔不入的社会 , 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 , 麻木迂腐大肆批判 , 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 。事与愿违 , 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
但如果把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罪于不健全的封建科举制度 , 我认为是错误的 , 或者至少说是不全面的 。如果说封建科举制度使孔乙己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 那么残酷的社会世态则直接把孔乙己推进死亡的深渊 。试想 , 孔乙己在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 , 如果人与人之间还有关爱的话 , 有些人家就有可能收留孔乙己 , 如果这样 , 孔乙己就可以在人们的怜悯接济中度过余生 。或者退一步想 , 即使没人收留孔乙己 , 孔乙己也完全可能沿街乞讨而生存下来 。但是 , 事实却恰恰相反 , 孔乙己只是冷酷社会里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 他的伤疤人人都可以揭 , 就连小孩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 , 可以说 , 等待孔乙己的只能也只有一个归宿 , 那就是死亡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