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拼音 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强禁舆论,采用“监谤”和“杀之”的残忍手段来消除谤言,从而引出召公的劝谏 。召公全部谏词的中心论点是:“民言胡可壅?”“为民者宣之使言” 。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这是谏词要加以论述的 。召公以治水设喻的方式,连用两个比喻来阐述这一道理 。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喻,用“防川”来喻“防民之口”,说明民言不可堵 。接着又用“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作喻,说明用高压手段堵塞民言将会产生的危害有多大 。召公将民比作水,自然贴切,将洪水决堤泛滥的一般规律作喻,浅显易懂 。显然,召公清楚地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犹如奔腾而来的大水,任何东西无法阻挡它,任何堵的办法,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 。所以聪明的治水者“决之使导”,采用放的办法,疏通河道,使水流得欢畅,水自然地滋润了两岸的土地,养育了百姓,国富民泰,化水害为水利 。故“决之使导”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上策,由此过渡到“为民者宣之使言”,合乎逻辑,既自然,又中肯,言简意赅,说清了道理 。光有道理是不够的,还需有“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 。这措施是广开言路,让各种人献言议政 。召公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各种人的进言职责和方式,“王以此斟酌”,才能“事行而不悖”,大治天下 。但周厉王暴虐无道,个人欲望太强,不能加以清醒的认识,所以没有接受召公的劝谏,因而遭到可耻的下场 。但作者记载这段历史,却是为了警告后来的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该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点,多听听底层社会的意见,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这才是文章真正的命意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