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为建安之杰 建安之杰

建安之杰是谁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之杰”指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出自钟嵘《诗品》:“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 。”以下是我整理的建安之杰是谁,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建安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文人诗的传统里,是一个很突出、很辉煌的时代 。而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不论是诗、赋还是骈文,都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人 。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说:“邺中诸子,陈王最高 。”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说:“陈思为建安之杰 。”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 。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 。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建安风骨公元二O四年,曹操彻底打垮了最大的军阀袁绍,攻克邺城,领了冀州牧,遂又平定四州,自这以后曹操基本上常住邺城 。“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文人学士亦紧紧追随曹氏父子,多集聚在邺城,这时的邺城是俊才云蒸、群星灿烂 。曹操见此便大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 。因当时的江南文风不盛,作品也很少,后人亦把建安文学称之为“邺下文学”、“魏国文学”或“北方文学” 。
以曹操去世为分界,曹植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段 。前半生他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生活在曹操的宠爱之下,身边又有杨修、丁仪丁廙兄弟等志同道合的文友,可说是颇为称意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也许就是他的自我写照 。在宴会上,酒酣耳热之时,人生苦短的不足之感会突然涌上这位年轻多才的`公子的心头,在诗中,他这样写道:“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既然年华易逝,身逢乱世怎能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呢?建安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深深根植于曹植的心中,所不同的是,曹植把它与青年人的激情融为一体,与其它建安文人相比,早年的曹植的济世情怀中多了几分理想的色彩,少了一些悲凉 。曹植将一腔救世的热情毫无掩饰地抒发在诗中:“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操最终选定曹丕为继承人,虽然曹植、曹丕名分已定,在公开的宴会上,曹植难免要写一写“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这样的文字来颂扬他的哥哥,但从总体来看,“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神飙接丹毂,轻辇随风移”,这种游宴还是相当惬意的 。
曹丕称帝之后,曹植的生活陡然发生了变化 。曹丕在皇位上还没坐稳,就派了一批手下去寻曹植的错处,显然是欲除之而后快,并杀了丁仪兄弟 。曹植对友人之死无能为力,只能悲愤地写道:“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从此曹植身边再也没有什么朋友,他在文章里说自己“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名为诸侯,实同囚徒 。早年作为曹操的儿子,他有资格憧憬自己的未来,抒发自己的理想 。而如今,曹植再没有什么机会为国出力,曹丕父子对其猜忌有加,当然不会给他任何建功立业的机会 。然而从曹植的诗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为国立功的迫切愿望:“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在赠自己的哥哥曹彪的诗中他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