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坦率正直 。有一颗爱国心,有进步思想,追求自由平等 。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
鲁迅在文中回忆和悼念了青年时代的挚友范爱农,从初期的争锋相对,到两人有共同的话题 。范爱农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 。
他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 。
作品简介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范爱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01
《范爱农》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了作者在故乡重逢日本留学时遇到的范爱农,笑谈各自经历,得知范爱农返乡后遭到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以至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最后摧残了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 。范爱农是一个孤傲、正直、倔强、追求革命的爱国者 。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思念 。
《范爱农》是鲁迅实践自己主张的典范作品之一,它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与一个普通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所具有的历史认识价值,倒有可能退居次要,因为散文的容量毕竟比不过他的小说;然而,那蕴寓于平实冷静的叙述笔调之中的真诚深挚的感情,却跃居前位 。范爱农与作者鲁迅是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 。
1912年,范爱农溺水而亡,作者鲁迅作此文予以悼念 。此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后收入作者散文集《朝花夕拾》 。
通篇运用白描手法,用朴实的语言对人物进行具体刻画 。如写爱农外貌:“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他仍“瞪着他多白的眼”,虽是身处逆境,穷愁潦倒,但他斜眼看人的渺视目光,总是透出他傲岸不群的豪爽和自尊 。
文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增强了鲜明的表达效果 。如以“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同范爱农“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相对比,构成一反一正的对比映衬效果 。用办报少年的偏激行为和范爱农“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相对比,以显示不同人物性格的反差 。
文章插图
范爱农的结局是什么?范爱农失去了工作,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不幸落水致命 。他是凫水的能手,所以鲁迅一直怀疑他是投水自杀的 。范爱农的一生正代表着那时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际遇和境况,所以鲁迅以深沉的同情作诗悼念他 。
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
扩展资料:
那“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的王金发的情状,正反映出革命的不彻底性 。之后鲁迅去南京后又移到北京,爱农失去了鲁迅的帮助,学监也被代表封建复辟势力的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这之后,他“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最后“便在各处漂浮” 。
在对革命失望的心境中,在夜半大风雨时终至溺水而死 。文章在留日学生的反清运动和辛亥革命后绍兴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描写了范爱农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 。
范爱农人物形象及事件有哪些?范爱农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但因为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无法表达内心的新青年 。
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求学时的同学 。开始鲁迅和他有一些小误会,导致范爱农故意针对他 。后来鲁迅回到故乡,谋了一份校长的差事,偶然遇到了范爱农,两个人解除了误会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猫藓初期是什么样子的
- 假鱿鱼是什么做的
- 什么是行云卡
- 计较的名言
- 审车上班时间
- 牛为什么要穿鼻环啊
- c8h8o2含苯环的酯类化合物 c8
- 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应的成语是什么 这山望着那山高
- 匈奴和突厥是同一民族吗
- 什么是国防生有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