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粑|保护与发展实现共赢――贵州佛顶山探访记

寒风瑟瑟的冬日,贵州佛顶山依然苍翠欲滴。游走其中,只见山势巍峨连绵,溪谷蜿蜒密布,宛然一幅壮丽秀美的生态画卷。采访人员初次探访,亲身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与发展实现共赢”的美好图景。
行至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内,在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尧上组广场上,有一处巨大的“神鹰”雕像。附近群众说,“神鹰”是仡佬族人的精神“图腾”。
黄水粑|保护与发展实现共赢――贵州佛顶山探访记
文章插图

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4月25日摄)。(受访者供图)
敬畏自然的传统,让当地人养成了爱鸟护鸟的习惯。
佛顶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以强从小在尧上组长大,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多做一些黄水粑,然后粘在树干上,供鸟儿前来啄食。
风雨桥旁、小溪边,晌午时分,71岁的村民董维国蹲坐着晒太阳,他抬起胳膊用手指了指眼前的山,感慨自己几十年的时光都在这片山林中巡护。
黄水粑|保护与发展实现共赢――贵州佛顶山探访记
文章插图

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尧上组广场上的“神鹰”雕像(2021年12月28日摄)。(受访者供图)
“老传统”与新理念在这里“不谋而和”。
“不许乱砍树、不能随意打猎,山上的一草一木都要保护……”董维国说,当了几十年的生态护林员,保护生态的信念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近年来,他亲眼见证山间草木变得越发葱郁,动物种类变得越来越丰富,“羚羊、豹子……不少动物我在巡护时都碰到过。我们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反哺我们。”董维国说。
黄水粑|保护与发展实现共赢――贵州佛顶山探访记
文章插图

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4月25日摄)。(受访者供图)
资料显示,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逐年递增,现已查明保护区分布有植物2185种,已鉴定命名的脊椎动物和昆虫多达806种。
佛顶山于1992年被划为县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5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的发展与生态不断优化的过程,正是“两山理论”在当地生动实践的结果。
融入自然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当地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46岁的郑洪芬沿街摆摊,将自己手工制作的土特产卖给游客。“藤茶、干笋、干南瓜叶,还有用糯米、黄豆、红糖制作的黄水粑。”郑洪芬说,单是黄水粑每年就能卖4到5万元。
“我在做捆绑黄水粑用的稻谷杆。”坐在自家门前,村民李治林一边忙着劳作,一边笑着向采访人员打招呼。
黄水粑|保护与发展实现共赢――贵州佛顶山探访记
文章插图

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村民李治林正在修剪稻谷秆(2021年12月3日摄)。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智强 摄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