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旧隐不知处 夕与飞鸟还( 二 )


另有说法表述为:“自正阳门外东道口起,经天坛南墙外及李兴、王金箔等园地至荫水庵墙东止,约计九里;转北经神木厂、獐鹿房、小窑口等处斜接土城旧广禧门(即元大都光熙门)基址,约计一十八里;广禧门起转北而西至土城小西门旧址,约计一十九里;自小西门起经三虎桥村东、马家庙等处接土城旧基,包过彰义门,至西南直对新堡北墙止,约计一十五里;自西南旧土城(指金中都故城垣)转东,由新堡及黑窑厂经神祇坛南墙外,至正阳门外西马道口,约计九里。大约南一面计一十八里;东一面计一十七里;北一面势如椅屏(利用元大都北城墙),计一十八里;西一面计一十七里,周围共计七十余里。”
如此浩大的一座外城,尽揽辽金中都、元大都、明代京师的绝大部分区域,倘若建成,将是北京建城史上的奇迹。
拿到此方案的嘉靖帝想必是有些兴奋的。但聂豹的方案开工未久,即遇到一项似乎“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永定河故道上的流沙过甚。想来开工建设的首先应是外城的西线部分。嘉靖帝得到奏报,犹如一盆冷水泼将下来,让他的筑城热情大为消减。
无奈之下,在当朝大学士严嵩的主持下,一份俭省得多的外城筑造方案随之问世。这,就是嘉靖朝所修筑的北京外城了。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闰三月,新设计的外城方案全面启动。至当年十月,此方案所设计的城垣竟然全部竣工,用时仅七个月。如此速成之工程,建造质量可想而知:外城的墙体,乃黄土与杂土分层夯筑,内外墙体是由大城砖仓促砌成。城垣的高度仅有两丈,比内城的营造标准要降低不少。
外城竣工之时,欣喜之中的嘉靖帝除了授予工程主持者陈圭以太子太傅之衔外,还将正阳门外之门命名为“永定门”,崇文门外之门命名为“左安门”,宣武门外之门则为“右安门”,大通桥附近之门为“广渠门”,彰义街门名曰“广宁门”。
至于东便门与西便门,则在这一时期的任何文献资料中皆未被提及。直到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的《明世宗实录》中,才首次谈到此二门。由此便有后世学者推测:这或许是二门过于简陋,太不正规,才被嘉靖帝所忽视,同时亦被史官们所“遗弃”。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两座门乃是永定门等建成后凿开的。
“獐鹿房”是聂豹设计外城东线的重要依据
荫水庵在哪里?它与而今重建的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到底有何关系?由于我没见到过关于这座明代(或许沿用至清代)这座小庙的任何记录,所以曾揣测荫水庵大体位于外城东南角楼的内侧(其西北方向)。但这样一来,它便与严嵩主持设计的外城范围基本一致了,如此又产生一个问题:外城的南北宽与东西长严重失衡,且内城东侧与原设计中的外城东侧距离过近。既然如此,我只好放弃原先的设想,且将荫水庵所在的位置留待后面,先去找寻能够基本确定方位的地点。于是,“神木厂”三个字便进入我的视线。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