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菲熊|评论1+1:消费者不是迪士尼的“玩偶”

看似火热的营销效应,实际付出了消费者利益受损、社会成本增大的代价
达菲熊|评论1+1:消费者不是迪士尼的“玩偶”
文章插图
12月29日凌晨,上海气温降至冰点,迪士尼度假区门前却排起了数千人的长队。究其缘由,是迪士尼将从这天起线下售卖“2021达菲和朋友们圣诞系列商品”库存。
该系列商品拥有极高人气,之前采用线上报名抽签+线下购买的方式,此次突然放出剩余库存,普通游客可以排队购买,一瞬间点燃了粉丝们的热情。线下售卖,先到先得,排队成为了唯一选择。当日凌晨3时,5000多名游客为此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门前排起了长队,其间还有人大喊自己“憋到尿血”。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对此,上海迪士尼曾提醒消费者,乐园运营时间开始之前不得夜排或聚集。12月29日晚,上海迪士尼也发布了道歉公告称,“非常抱歉不能满足所有游客的需求,将不断改进和持续优化,努力给大家带来更多欢乐、更好体验。”
达菲熊|评论1+1:消费者不是迪士尼的“玩偶”
文章插图
本次上海迪士尼发售的“2021达菲和朋友们圣诞系列玩偶”
半月谈:别让消费者成为“玩偶”
消费者顶着凛冽寒风长时间露天排队,并暴露在疫情风险下,不能全由一句“非理性消费”来背锅。有专家指出,产品发售方从产品生产、营销方式到园区管理,都有需要改进和反思的地方。这也提醒我们,任何企业从事经营行为,必须考虑“外溢”的社会效应,应当避免“饥饿营销”之嫌。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突然改为线下销售,如果又缺乏充分、有效的应对预案,便有极大概率造成“黄牛”奇货可居、扰乱市场的局面。看似火热的营销效应,实际付出了消费者利益受损、社会成本增大的代价,也透支了企业的信誉。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法治和公序是企业的底线。玩偶营销,不能让消费者成为“玩偶”。仅靠流量维持的偶像往往容易“翻车”,不论主观也好、无意也好,如果放任扰乱市场秩序和交易公平的行为,再“火”的IP,也只是转瞬即逝的烟火。
新京报:警惕自己成为不断买单的工具人
玩偶的形象和性格终究是精心设计的剧本,其扮演者们也只是根据给定的要求进行表演。他们是否真值得连夜排起长队、抢破头也要带回家呢?消费者付出情感和时间成本,赚钱的却是屡禁不止的黄牛和永远缺货的官方。“达菲和朋友们”本质上依然是商品,他们的存在也是为了创造可观的金钱收益。某二手平台的交易页面显示,圣诞版“迪士尼六宝”的价格已升至200至500元,“顶流”们甚至突破了千元大关。还有卖家以拍卖的形式进行转售,层层加码。此外,代表提前入园资格的早享卡也未能幸免,149元的翻了差不多10倍。而且在黄牛的各种行为操作下,玩偶们的身价只会越来越水涨船高。所以熬夜在冷风中排队,突破生理极限也要买到“梦中情偶”,实在有些对自己不友好,也不够理性。同时还影响想要正常进园游玩的人。而且,也要警惕对玩偶的爱变了味,使自己成了不断买单的工具人。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