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公安三袁 公安三袁

“三袁”的详细资料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由于都为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为公安派 。他们反对前七子、后七子之复古比唐宋派更为彻底 。他们反贵故賎今,反对模拟古人 。
袁宗道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宏道、中道并称"三袁" 。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 。荆州公安人 。万历十四年(1586)礼部会试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 。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 。万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 。终年41岁 。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 。在文学上既反对模拟复古,又注重学习前人"古文贵达"的精神,先后发表《论文》上下两篇,在中国文学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两篇论文批驳前后"七子"违反文学发展规律,倡导剽窃蹈袭、复古倒退的谬论,主张作家应"从学生理,从理生文" 。万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发起,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 。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 。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 。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 。?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 。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 。荆州公安人 。生性直爽,喜游山水 。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 。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 。万历二十年中进士 。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但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 。宰相申时行赞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获准离任后,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 。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 。又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 。胞兄袁宗道辞世,他悲痛不已,告假归里建"柳浪馆",栽花种柳、吟诗著文、参禅悟道、闲游山水达6年之久 。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致力整顿吏治 。著名的《摘发巨奸疏》就作于这时 。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 。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 。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 。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 。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 。?
袁中道
【袁中道】(1570~1626)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 。字小修 。荆州公安人 。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 。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34岁时才考中举人 。考进士又多次名落孙山,从此更加纵情山水,学禅悟道,以诗酒自娱 。宏道病逝,他悲恸过度而隐居玉泉山读书学佛、修身养性,但未移昔日处世之志 。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 。此间他系统地整理、校对、出版了两胞兄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风发扬光大 。万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 。天启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 。两年后病逝于南京,终年57岁 。他的文学主张基本与两胞兄相同,反对模拟剽窃,崇尚个性 。著作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等 。
公安三袁,指哪三袁?公安“三袁”,先祖居圻州,后移居荆州公安县长安里 。袁宗道(1560年--1600年),字伯修,明万历十四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春坊右庶子等职;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历任吴县知县,吏部验封司主事等职;袁中道(1570年--1626年),字小修,万历年四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徽州教授、南京吏部郎中等职 。三人为同胞兄弟,时称“三袁”,同为著名的文学革新派--“公安派”的领袖 。其中袁宏道成就最大,名声最著 。

明代公安三袁 公安三袁

文章插图
公安三袁指的是哪三位?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史称“公安三袁” 。
【袁宗道】
(1560~1600)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 。明代文学家,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 。万历十七年(1589)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右庶子 。“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宏道、中道并称“三袁” 。荆州公安人 。万历十四年(1586)礼部会试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 。在复古派极盛一时的情况下,他独推白居易、苏轼,成为共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 。万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 。终年41岁 。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 。在文学上既反对模拟复古,又注重学习前人“古文贵达”的精神,先后发表《论文》上下两篇,在中国文学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两篇论文批驳前后“七子”违反文学发展规律,倡导剽窃蹈袭、复古倒退的谬论,主张作家应“从学生理,从理生文” 。万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发起,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 。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 。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 。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 。他的诗文创作无人云亦云之作,多是有感而发、率真自然之作 。代表作有《戒坛山一》、《上方山》、《小西天一》等,但他的创作如袁宏道一样存在这内容贫乏的缺点,这也是由他的创作思想导致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