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道|荒废的索道——“守山人”的“共富”逐梦印记

索道|荒废的索道——“守山人”的“共富”逐梦印记
文章插图


“哒!哒!哒……”每年春节前后,在百山祖国家公园海拔千米的高山上,寂静的深山里总会不时传来阵阵马达声,一袋袋通过索道从山底运至山腰的香菇,不仅是山脚村民们一年的收入,也承载着他们致富的梦想——但这一场景永远定格在了5年前,如今山上的村民都下山住进了城里,这里除了虫鸣鸟叫声外,还留下他们这些“守山人”脱贫、奔小康、逐梦“共富”的印记。

索道|荒废的索道——“守山人”的“共富”逐梦印记
文章插图

柳绍斌 摄
留守

企坑村是百山祖镇原黄皮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四周是千米高山,好比一口锅,小村就嵌在锅底。小村原有20户人家,90余人,他们世代与外界的联系就只有一条落差400余米,长达千米的“之”字型石阶路。
今年55岁的村民吴大武,是这个小山村里最后一位走出大山的“守山人”。
索道|荒废的索道——“守山人”的“共富”逐梦印记
文章插图

柳绍斌 摄
“2600多个石阶路,160斤重的担子,一天回来跑8趟,一趟就要花掉1个多小时,在大山里生活了50年,感觉自己像个‘挑山夫’。”吴大武说,做香菇是他们这些留守山里农民唯一的经济收入,把做香菇的原材料、设备背下山,再把做好的香菇挑上山,算上时间和工钱,一年下来根本赚不到钱。


为了让久居深山的村民也能脱贫致富,乡镇干部也是绞尽脑汁。
“村里的毛竹、森林资源也很丰富,没有路,靠人工背的话宁可烂在上山也没有人去管理。”原村干部吴礼银说,为了盘活山上的资源,一直以来,镇、村干部也在为村民的“致富路”四处奔走。
索道|荒废的索道——“守山人”的“共富”逐梦印记
文章插图

柳绍斌 摄
改变

多年下来,很多村民和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都纷纷外出打工创业,最后只剩下5户人家,10名村民还留守大山之中。
“村子就坐落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修公路、竹林便道等于在破坏自然生态,留守的村民暂时也没有下山脱贫的意愿,当务之急是解决留守农民生活、生产资料的运输难题。”当时分管扶贫工作的乡干部吴明生回忆,经过大家商议,修路一事被“一票否决”后,最后新建运输索道成了最佳方案。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