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揭秘|故宫内金水河缘何九曲蜿蜒?又何以得名?( 二 )


河道曲折原为灭火
紫禁城内金水河为何如此曲折蜿蜒呢?
从防火角度讲 , 内金水河提供了充足的古建筑消防水源 。 紫禁城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 木材的燃点低 , 一旦着火 , 需要充足的水源及时进行扑救 。 紫禁城内虽然有72口生活用水井 , 且它们能够提供消防水源 , 但这些水井并非均匀分布在各大宫殿附近 。 紫禁城宫殿建筑数量众多 , 水井无法满足紫禁城的消防用水需求 , 而内金水河的水源于玉泉山 , 取之不尽 , 用之不竭 , 是极好的消防水源 , 而且其合理的布局形式 , 对建筑救火极其有利 。
明代宦官刘若愚所撰《酌中志》卷十七“大内规制纪略”载有:“是河也 , 非为鱼泳在藻以资游赏 , 亦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 , 恐意外回禄之变 , 此河实可赖 。 ”内金水河的主要用途并非赏鱼 , 其平面设计成弯弯曲曲形状 , 也并非是故意耗费物料 , 而是充分接近流域途经的各个宫殿 , 以利于及时救火 。
“回禄”即火灾之意 。 该卷还载有:“又如天启年 , 一号殿哕鸾宫被灾者二次 , 如只靠井中汲水 , 能救几何耶?疏通此河脉 , 诚急务也 。 ”紫禁城中仅靠井水来救火 , 是远远不够的 , 而内金水河的开凿 , 可弥补其不足 。 同样根据《酌中志》卷十七记载 , 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六科廊(位于午门以南)发生火灾、天启六年(1626年)武英殿西油漆房发生火灾 , 均得力于内金水河的水源及时灭火 。
在清代 , 内金水河水灭火这一用途亦见史料记载 。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 , 贞度门失火 , 从内金水河取水扑救 。 据《清实录·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记载 ,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夜间 , 贞度门着火 , 并延烧至太和门及库房等处 。 据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翁同龢日记》记载 , 十二月十六日清晨 , 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被告知贞度门发生大火 , 他连忙驱车从午门左掖门进宫 。 此时贞度门的屋架已烧毁 , 墙柱正在燃烧 。 他看到太和门广场的金水桥下 , 消防人员正从内金水河取水 。 然而河水结冰 , 救火人员凿冰一尺才取到水 , 因而导致“机不得力”(灭火的机械设备无法充分利用) 。 尽管取水过程迟缓 , 耽误了贞度门的火灾扑救 , 但内金水河的消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
不仅如此 ,清代复建的部分建筑也尽可能靠近内金水河 , 以利于防火 。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造的“皇家图书馆”文渊阁 , 内藏《四库全书》 。 为避免建筑着火 , 文渊阁的选址位置即在文华殿区域的内金水河后面 。 文渊阁与前面的文华殿隔着内金水河 , 一方面防止其它建筑物失火时火势蔓延 , 另一方面内金水河可提供及时可靠的消防水源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