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双修的人开窍怎么感觉 佛道双修

佛道双修是什么意思?佛道双修含义:既修佛也修道,以佛入道、以道入佛 。佛道双休是被认可的 。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 。佛教传入之初,译天竺文为汉字,尝袭用道家字义,后道家亦有袭用佛教教义者 。
惟道家对于佛教之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遂与之发生冲突 。道佛之争历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明清而未衰 。
北魏慧思被后世尊为天台宗三祖,他先以道教神仙方术修命,再以佛教定慧之学修性,开中国宗教史先命后性佛道双修模式之先河 。
后来到北宋时期,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更是以先命后性的模式融内丹学和禅宗为一体,延续了慧思的修行思想 。佛道双修至唐宋兴盛,到明朝鼎盛,从而出了达观等名僧 。
扩展资料:
佛和道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想,有相同也有差异 。
佛的出发点是心,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是空,从而悟道,回归到人的本心,教导不同根器的众生,出离烦恼,了脱生死痛苦 。
道的出发点是自然,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圣先贤仰观天象,俯察地理 。因此总结出人应顺从于自然 。一切的法则都源于自然 。自然的就是对的,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以此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
从外在结果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求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从内在的情形讲是迥然不同的,道家强调人在顺从自然的条件下去努力改造社会 。
道佛二教各有其特色与信众,对立结果往往意气用事,各成派系,排斥异己,或互相诋毁,如佛徒着笑道论,道流亦作笑佛论以敌之,各揭彼短,以扬己善,极尽对骂之能事 。
然道佛二教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数代之发展而更深入民间,牢不可拔,影响后世学术思想甚巨 。如新字体、词汇之广及学术领域,儒、释、道三教融合而产生宋代理学等,可谓思想文艺上之重大刺激 。
北魏慧思被后世尊为天台宗三祖,他有着较高的佛教性功修养和宗教家的济世情怀,但屡遭恶论师毒害,几度垂死 。身体伤害和饥寒长期妨碍了他的禅修,因此,他在誓愿文中强烈表达了自己希望长寿以普度众生的愿望,称“誓愿入山学神仙,得长命力求佛道” 。
在慧思看来,佛法的修行目标是证得漏尽通(第六神通,也即佛教性功所达到的烦恼断尽的“极乐”状态),但修证前五种神通(慧思用这个佛教概念来借指神仙方术,即道教命功所达到的肉体长生安乐的效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因为“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 。所以他发愿:“誓于此生作,长寿五通仙;修习诸禅定,学第六神通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道双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道之争
佛道双修是什么意思?佛道双修含义:既修佛也修道,以佛入道、以道入佛 。佛道双休是被认可的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 。
第一,宗教皈依和修证大道还有不同,一般的宗教形式和大乘见地不同 。作为宗教信仰,你皈依佛教,就不要再皈依道教 。不皈依道教,不等于不可以学习道教道家的法门 。
大乘菩萨的精神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法门无量,自然包括道教道家,一切善法,皆是佛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佛菩萨的化身 。这是大乘见地 。
所以,在这个境界上,不存在不可学习道教道家文化的问题 。至于究竟与否,的确,道教的理论没有佛教的究竟,而原始道家非常究竟,道教是宗教形态,道家是哲学流派,道教汲取了道家的精华,也奉道家创始人老子、集大成者庄子为真人 。
但道教很多观点、修法,不及老庄高深精妙 。作为宗教的修炼体系,丹道自唐宋以来,学习了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义理、见地和修持法,也很究竟、很完善了 。
相对而言,比佛教的修持法,注意,我谈的是修持法,要严密、细致、系统、实用,佛禅其实自宋代,衰落了,反而是道教一些修道者在实修上成就很高 。
【佛道双修的人开窍怎么感觉 佛道双修】真修学,见地要学佛教的,修证次第和法门、养生,一定要参同道教道家的,古来很多宗师就是这样成就的 。
佛和道可以双修吗可以双修 。但要注意:这种修行法门只限根基好,悟性高,心清的人 。
佛法中有不好理解的,可以通过对道教的理解基础来进一步参悟(例:佛法讲究一切随缘,而道法讲求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空,一切随缘则为妙有(空与有之间),追求妙有,空则过了,那就往回拽一下呗,但拽到什么成度,就要自己把握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