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中先再谈《巴黎圣母院》:文学的巴黎圣母院与建筑的巴黎圣母院|文艺评论 | 雨果

余中先再谈《巴黎圣母院》:文学的巴黎圣母院与建筑的巴黎圣母院|文艺评论 | 雨果
文章插图

世人都知道,先有塞纳河畔的建筑巴黎圣母院,后有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而于我,却是先读的雨果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后在巴黎的塞纳河畔看到了巍峨壮丽的圣母院。
第一次去看巴黎圣母院是1988年,还没亲眼看到巴黎圣母院时,是雨果的小说让我对这座大教堂产生了一个美好的想象,脑海中有了一个固定的形象,挥之不去:“建筑艺术的奇观”“巨大的石头的交响乐”“用千万种形式表达出来的劳动者的幻想”。到了实地一看,那巴黎圣母院居然比我想象的还要更美丽、更气派、更雄伟、更壮观,实在令我惊愕万分。
余中先再谈《巴黎圣母院》:文学的巴黎圣母院与建筑的巴黎圣母院|文艺评论 | 雨果
文章插图

从四面看去,它令我有各各不同的感觉,正面看威严如金刚,后面看神奇如天使,从两侧来看,则是无比细巧,无比繁杂,说是巧夺天工也毫不为过……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好在现今照片、明信片、电视片、互联网不乏它那切实的身影,可免我在此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巴黎圣母院是所谓“野蛮”的哥特式建筑,建于中世纪,其风格已从早先的罗马式圆形教堂变成向高处发展,正面进去一般有三道门,中间那道直接进入大殿,是做弥撒的地方,有回廊、中殿、小教堂、耳堂……里头有很多艺术作品,如玫瑰花窗、圣徒雕像、圣经故事绘画……后来几次参观,看得比较细,还专门付费参观上层的游廊和钟楼,以及地下的珍品陈列馆。
我当时在巴黎大学索邦学院做博士论文,以法国诗人克洛岱尔为研究对象。克洛岱尔是个虔诚的天主教诗人,曾在中国当过十几年外交官。1886年圣诞之夜,这位年轻的诗人进入巴黎圣母院望大弥撒,就站在大厅右侧第二根十字柱旁,激动万分地聆听庞大的管风琴奏响的雄浑悲壮的圣歌,顿感一种灵魂的升华……我也在巴黎圣母院参加过望弥撒的仪式,切实感受过那一种使人心灵净化的力量。
还是回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上来。
余中先再谈《巴黎圣母院》:文学的巴黎圣母院与建筑的巴黎圣母院|文艺评论 | 雨果
文章插图

雨果29岁那年写成的《巴黎圣母院》当然是一部名著,仅四个主要人物的塑造,就能让它名垂千古:青春美丽、活泼热情、天真率直的吉普赛少女爱丝美拉达,丑陋凶狠、善良孤僻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虚伪狡猾、道貌岸然、聪明博学、心灵扭曲的副主教克洛德,还有英俊潇洒、风流成性、轻薄卑鄙的卫队长弗比斯……故事中体现出雨果独创的 “对照美学”原则,足以使其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之作。
我年轻时读书只求快,恨不得三四天把厚厚的一部书读完,听人说《巴黎圣母院》的第三、第五卷可不读,因为跟情节没什么关系。我也就这样做了。后来,等多年后再来读《巴黎圣母院》时,才发现当初的我错过了书中一个重要部分。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