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妈妈从事"不可告人"的职业 孩子从小见怪不怪】《生于红灯区》这部Zana Briski和Ross Kauffman编导的电影于2004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自此 , 号称印度最大的红灯区-位于加尔各答的索纳加奇(Sonagchi)不再只是个陌生的地名;而多了令众人想一窥究竟的神秘面纱 。近几年来持续有许多关于该地区现况的报导 , 但大多仍以最能够吸引大众目光的视角来呈现 , 像是以该地区人肉市场的活跃程度、买春的交易过程以及雏妓议题等等;该区孩童的生活情况则被镜头轻描淡写地扫过 , 鲜少再有像《生于红灯区》这般地深刻描绘与讨论 。
文章图片
片中提到原本计划是想长期田野式地拍摄性工作者的生活情况 , 但过程中发现红灯区充斥了孩子的踪影 , 他们一前一后好奇地跟着摄影机跑上跑下 , Zana说他们再也无法忽略孩子的存在 , 于是他们共同开设了一堂摄影课程 , 共有八位孩童参加 。Zana开始走入孩子们的生活 , 带着他们看红灯区以外的世界、进行个别的家庭访谈 , 关注孩子们的未来-也就是受教育的可能性 , 毕竟教育是摆脱社会底层桎梏的最佳管道 。
然而 , 要找到愿意让这些孩子就读的寄宿学校并非易事 , 因为孩子们的父母亲是性工作者、是违反法纪的罪犯 , 学校不希望和从事非法行业的家庭打交道 。几经相关拍摄人员来回奔走求助 , 最终八位小朋友虽然得以幸运地入学;但却并非每位皆得以顺利毕业 , 许多家长后来仍以家计为由迫使孩子放弃学业 , 一切回到最初的原点 。当初母亲们答应Zana会让孩子持续就学到毕业的保证犹然在耳 , 终究仍不敌现实 。
文章图片
每当镜头带到孩子们嬉闹、争吵的画面时 , 他们就和同年龄层的孩子一样天真、活泼;但每当问到家庭状况与未来发展时 , 稚嫩的脸孔就被迫换上世故无奈的面具 , 即使他们的平均年龄却只有十一、二岁 。
片中女孩Tapasi说 , 她从未想过要变得很有钱 , 即便生活拮据 , 也可以很快乐 。他们似乎都知道父母亲的工作性质 , 女孩Shanti一家四口就住索纳加奇狭窄的隔板屋里 , 这里同时是住家又是妈妈的工作室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古镇|位于南半球,旅游资源丰富的斐济,为何印度裔占总人口的1/3?
- 长城|28张罕见的照片,印度版的长城是世界上第二长的墙,是长城的1/万
- 定西|曾在中国风靡一时,超10000家的印度酒店怎样了?和想象中差不多
- 印度尼西亚|秦岭最宜居的小县城,冬暖夏凉空气好,环境堪称一流
- 亿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家到底有多壕?光是厕所的一卷纸,就够养活一个印度人
- 音乐|印度民用航空部致函印航司:在航班上播放印度音乐
- 印度民用航空部致函印航司:在航班上播放印度音乐
- 驴妈妈发布元旦小长假出游趋势:本地迎新成主流,80后、90后、00后玩法大不同
- 印度尼西亚|全球人口最多的岛有多拥挤?面积仅相当于安徽省,却住着1.5亿人
- 斐济|斐济位于太平洋深处,为何印度人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