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故事|济南故事:“黄台”到底有多老

文 | 张继平
济南人都知道,天桥区有个地名叫“黄台”,如今的区划全称是黄台社区,隶属于北园办事处。在济南,黄台很有些名气,可说起黄台的历史,怕是就很少有人说清楚了。
先来看看济南有关志书上关于“黄台”的记载:明代陆釴《山东通志·疆域》说“所谓黄台者,今之黄台桥也。而山随黄台得名。盖汉台县故城,在其东也。”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二》云:“华不注之西南三里许,曰黄台山。汉有台县,在山之东,其得名以此山否,不可考。”该志编撰者进而怀疑《通志》所说:“旧志既列黄台山于山川,复列黄台于古迹,岂山与台非一地乎?或一地而异名乎?”现在一些济南地名研究者,在谈到黄台时,也多引上述志书为据,但对先有的“黄台”还是先有的“黄台山”“黄台桥”等问题,却大都语焉不详。
据笔者考证,“黄台”一名,历史典籍中早有记载。成书于六世纪的二十四史之一《魏书》,作者是北齐史学家魏收(507—572)。在该书卷一百零六中《志·第六》就有历城“有黄台、华不注、华泉、匡山、舜山祠、娥姜祠”的记载。可见,“黄台”地名见诸文字至少也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其实际存在很可能更早。
北宋以前,济南北郊一带一直是一片泽国。及至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七年(1130—1137),齐王刘豫“堰泺水东行入济故道”、修建小清河后,这一带依然是一大片湿地。黄台地区由于地势较高,形成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洲渚上有村落人家。由于舟楫之利,这里还形成了一处以贩卖鱼虾等水产品为主的“渔市”。早年间,黄台洲渚还有一座三孔石桥与南岸相通。金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任南麓(名询,字君謨、龙岩,1133—1204)曾写有《济南黄台》诗三首,生动地描绘了小清河开通不久后黄台一带的秀丽景色。
其一云:“满目江南烟水秋,济南重到忆南游。便欲移家渔市侧,轻蓑短棹弄扁舟。”
其二云:“柴扉水际昼还扃,落日城头晚照明。深绿淡黄洲渚冷,败荷无数似临平。”
其三云:“绿柳桥边簇锦鞍,红沙(一本作‘纱’)影里照烟鬟。归来书几高烧烛,浑似江乡一梦间。”
诗中的“临平”,指的是杭州临平(今余姚区临平街道办事处),该地自古为文人墨客游览胜地。“烟鬟”,指云雾缭绕的山峰,此处说的是不远处的烟云华山。曾在江北江南等地为官且广游过江南的任南麓,是在晚秋时节(估计是在山东益都为官时)的一个傍晚来到黄台这个洲渚上的,一眼望去,湖民家的柴门紧掩,夕阳落下济南城头之际,满眼深绿(绿柳)淡黄(残荷),烟云环绕的华不注山,热热闹闹的渔市上人头攒动,还有骑着高头大马的达官贵人不断从桥上来到这里。诗人在黄台洲渚见到竟是满眼的江南水乡景色,他一下子喜欢上这里,竟然想把自己的家搬来这里,过上“轻蓑短棹弄扁舟”神仙般的惬意生活。即使回到寓所,点上蜡烛读书时,仍然觉得仿佛是在梦中游览江南风光一般真切。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