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子|雪峰山里探茶马古道( 三 )


黑毛茶经筛分、蒸压、烘焙等工序后 , 被送往这座南北向的仓房 。 在这座与锯齿形车间相对、面积为1636.67平方米的木仓中 , 黑茶的醇化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
松木制茶仓离地30厘米搭建 , 在保证透气性的同时 , 防潮防湿;仓内良好的微生物环境 , 使得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在茯砖茶中惬意生长 , 茶汤中菌香浓郁 , 保健效果绝佳 。
“金花”在湖南茯砖茶里的绽放 , 要从资江南岸的湖南白沙溪茶厂开始说起来——1953年 , 湖南第一片茯砖茶于白沙溪诞生 。
1939年 , “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辞去浙江大学教授后 , 立志发展家乡茶叶 , 于安化创办湖南砖茶厂 。 白沙溪茶厂的故事 , 就伴随着黑茶科研与产业经营 , 从此开始 。
湖南原仅为黑茶的原产地 , 并不能制出茯砖茶 , 是西北茶商到安化采买黑毛茶后 , 运往陕西泾阳才筑制成发“金花”的茯砖 。 而肯钻研、不服输的安化人克服水质、人工、气候等因素 , 生生打破了只有西北茶商才能筑制茯砖的神话 , 成功研制出湖南第一片茯砖茶 , 开启湖南紧压茶的新纪元 。
“三尖三砖一花卷” , 黑茶中形状较异的千两茶 , 形似花卷 , 茶身高大 。 若芒种至霜降时节来到白沙溪茶厂 , 能看到工人师傅手工制作千两茶的宏大场面 。 待安化大叶原料45天发酵后 , 制茶师傅备茶备篓、汽蒸、灌篓、捆压、加固成型、刹篾 , 经十余道工序 , 千两茶才露出庐山真面目:高150厘米 , 直径20厘米 , 用篾篓包装成花格状的千两茶 , 形似花卷 , 茶叶与蓼叶香气融为一体 , 汤色橙红 , 茶味扑鼻 。
聪明勤劳的安化人 , 创办黑茶生产作坊、企业 , 兴办黑茶学校 , 利用资江两岸的茶马古道开拓旅游业 , 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 , 也满足了安化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
小小一盏黑茶 , 将安化带出了大山 。
(本文照片由安化县委宣传部提供)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