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爽!煦煦和风拂浦江……( 三 )


为了持续推进这项工作 , 2019年 , 上海专门成立“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 。 如今 , “一江一河”之间已形成整体统筹、互为彰显的良好格局 。
今年国庆前夕 , 经过精心修缮和建设 , 苏州河步道华东政法大学段向市民开放 。 河岸边 , 银杏树下 , 散落着的27栋当年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 , 栋栋都是“有故事的楼” , 讲述着百年高等教育和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记忆 。
这串璀璨的人文“项链” , 激起了市民游客的寻访热情 。
校园一角 , 作为“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的交谊楼 , 见证了1949年5月那个惊心动魄的前夜 。 “那天凌晨 , 陈毅老总就是从这幢楼后面的苏州河木桥进校的 。 ”人们来到这里 , 重温解放上海的风云岁月 。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脉 , 在红砖绿瓦间流动 。
“一江一河”的故事里 , 流淌着上海的精神 , 激荡着时代的交响 。 这种交响 , 和她的历史有关 , 和那些层层叠叠的故事有关 , 更和她给予人的温存和鼓舞有关 。
【浦江|爽!煦煦和风拂浦江……】“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 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一个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 。
“一江一河” , 似如椽大笔凌空而落 , 写下雄浑有力的一撇一捺 , 交汇出的是大大的“人”字 , 谱写的是新时代“城市 , 让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
小弄堂的灯光
入夜 , 杨浦区四平路1028弄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 。 光线投射到地上 , 化成一行行诗 。 忙碌了一天的人们 , 就这样踏着诗句回家 。
“每周三次 , 从杨浦游泳池出来/顺着打虎山路回家/路边吃一个刚出锅的油墩子/那热得烫嘴的味道/构成我记忆里最重要的城市意象 。 ”这是土生土长的四平人王衍的小诗 。 弄堂小道上的诗歌都是由本地居民创作 , 未必工整 , 却都藏着一段社区记忆 。
“游泳池 , 油墩子 , 这不是我的童年吗!”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一路找过来 , 一首首读过去 , “妈妈的儿时记忆就在社区的地面上!”
“社区里充满了故事 , 里面的人都是日常的英雄 。 ”一位常住四平社区的意大利设计师写道 。 曾在这里工作的夏夏想对大家说:“社区的生活是很平淡的 , 我们平凡地过每一天 , 但大家都很伟大 。 ”
…………
“诗歌单行道”的创意来自一对80后设计师夫妻 , 郑露荞和熊子超 。 对毕业于同济大学的他们来说 , 四平社区是读书、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地方 , 他们想用这种方式表达热爱、唤起温情 。
当一条没有路名也没有路灯的弄堂小道 , 以这样的方式被点亮 , 郑露荞和熊子超开心地看到 , 一条小路 , 成了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接 , 让老人、青年人和孩子 , 走到了一起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