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每天超9万人次在成都都市圈跨城通勤( 二 )


成都作为都市圈内唯一超大城市的极核效应 , 也反映在通勤圈上 , 其余3市之间的人员互动人次呈断层式降低 。
跨城通勤 都市圈一体化的标志
跨城通勤率有多重要?几乎所有国家的都市圈判定标准都离不开通勤率这一核心判定标准 。 据伦敦交通局统计 , 每日从周边城市流入伦敦通勤的就业者数量约为81万人 , 从伦敦流出至外围地区通勤的本地居民约为35万人 。
放眼国内 , 跨城通勤被视为都市圈一体化的标志 。
2019年 ,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将都市圈界定为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 2020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 (试行) 》同样把1小时通勤圈作为都市圈的重要识别标志 。
近年来 , 包括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内跨城通勤现象日趋显著 。 在极光大数据的《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中 , 广州的跨城通勤人数占比6% , 位列全国第一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智慧足迹编制的《2021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 , 上海市域与周边的苏州、嘉兴、无锡、南通等地级市本年度跨城通勤者折算实际人数达7.66万人次以上 。
“通勤圈的建立 , 意味着城际交通的公交化、舒适化 ,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道更加便捷、优质、高效和低成本化 , 区域内的要素配置将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说 。
但无论是与长三角城市群还是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 , 成都都市圈内的通勤人次都有着不小的差距 。 究其原因 , 都市圈内部在产业基础和公共服务水平上的参差 , 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
增强吸引力 建圈强链是关键
人才是最为重要的、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 , 其自由流动与区域活力的关系十分紧密 。
选择去异地就业 , 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是关键因素 。 例如跨城通勤人数位列全国第一的广州都市圈 , 拥有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 且均为跨区域产业集群 。 而成都都市圈内部 , 产业协作配套仍需加强 , 跨市域产业集群数量较少 。
从都市圈内部考察 , 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个城市对GDP贡献的比例约为79∶11∶6∶4 。 成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具有较为夯实的产业基础 , 计算机与电子设备、石化、专用设备的产值占比超过德眉资三市总和 。 尽管德阳在化工领域、眉山在有色金属冶炼、资阳在纺织化纤等领域有较强的产业基础 , 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高度集中于成都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