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出自哪里 人无信则不立

人无信则不立后面一句是什么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 。
原文:人无信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 。
译文:人没有诚信就没有威信,企业没有信任就不会兴旺发达,国家无信则败落 。
出自:《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
扩展资料: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

人无信则不立业无信则不兴,国无信则衰出自哪里 人无信则不立

文章插图
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兴 出自哪里“人无信不立”,出自《论语·颜渊》原句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事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兴”,为后人附会 。
“民无信不立”,意指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后人由此引申,指出人如果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十分深刻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
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译文: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
扩展资料:
同类事迹:
立木取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民无信不立
“人无信不立”是什么意思?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足于世 。
出自于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 。
第四折剧情梗概:亦称为“刀会”,先写关羽单刀赴会,面对浩浩长江,抚今追昔,回顾赤壁之战的悲壮情景,抒发其英雄情怀;既而写酒筵上关羽凭借其威武神勇和正义之剑慑服了鲁肃,从而使鲁肃的三条“妙计”全然落空,蜀汉之利益得以保全,关羽安然返回 。
这折写关羽在单刀会上的斗争,是全剧高潮 。这才开始正面描写关羽与鲁肃之间的戏剧冲突,直接表现关羽的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 。
可是,在关羽和鲁肃面对面的冲突即将揭开之前,剧作家却再次延缓情节,再次不惜篇幅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让关羽在赴会途中,面对滔滔江水,触景生情,坦露襟怀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单刀会”一节在《三国志》中被记载于《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具体记载于鲁肃的传中 。关汉卿创作《单刀会》的为了借历史影射现实 。
他生活的时代,蒙古贵族的铁骑入侵中国北方,土地大片荒芜,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汉族人民的地位远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第一次蒙受如此重大的屈辱和灾难,无论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其痛苦绝不亚于兵荒马乱、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