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心糖|我们为太原的钟楼街做了一颗夹心巧克力糖( 二 )


夹心糖的主体:每个人用过的旧物
在旧物中 , 首先挑选吃穿用度类的消费品 。 在这个基础上 , 再选出时代特点最突出的 。 很多东西看似平淡 , 却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 , 比如竹篮、竹推车、竹衣架这样的竹器 ,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家庭生活中极为常见 , 钟楼街上当时就开有一家竹器社 。 要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 我们国家的钢铁、塑料化工行业发展起来之后 , 竹器才更多变成了工艺品 。
夹心糖|我们为太原的钟楼街做了一颗夹心巧克力糖
文章图片

1950年代 , 每家都离不开竹器 。
接下来 , 要在旧物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曾经被最普遍使用的消费品 。 自2018年项目发起以来 , 我们听过上千个不同时代的故事 , 查阅了地方志 , 翻检了过去70年的《太原日报》 , 对几代太原人的共同记忆有个初步判断 , 知道各个时代的超级话题 , 因此很清楚哪些物品具有最强大的“唤醒力”——这是我们发明的一个词 , 也是一个评价标准 。 某件展品如果拥有一级唤醒力 , 就意味着 , 凡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几乎都会被触动 , 沉睡的记忆可以瞬间被唤醒 。 比如 , 老父亲上班几十年每天中午带饭用的铝饭盒 , 小时候做作业点的煤油灯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转一响、改革开放后的新四大件 , 都属于当年的热搜 , 一个都不能少 。
夹心糖|我们为太原的钟楼街做了一颗夹心巧克力糖
文章图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三转一响” 。
我们还想办法从几位收藏家那里凑了一些和钟楼街相关的物件 , 如乾和祥的茶叶罐、老香村的点心盒 , 在亨得利买的手表和发票 , 在开明照相馆、福利照相馆拍摄的满月照、结婚照、时装照等 。 它们都携带着无可争议的钟楼街信息 , 因而增强了进入展览的合理性 。
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 , 我们列出了大约700件旧物 。
夹心糖|我们为太原的钟楼街做了一颗夹心巧克力糖
文章图片

为其简单粗暴地命名为“钟楼街印记” 。
夹心糖要有一个坚硬的内核
【夹心糖|我们为太原的钟楼街做了一颗夹心巧克力糖】把旧物以比较有美感的方式放置在一个空间里 , 很多走怀旧路线的饭店、民宿都做得很好 , 如何把它做成一个层次丰富、内容扎实的展览?
太原有一位致力于收藏民间文书的年轻人 , 叫刘涛 。 我们会一起交流 , 如何打捞埋藏在普通人记忆中的珍宝 。 他在地摊上买到一套生活账本 , 是从1952年7月1日至1993年5月11日 , 由张健民先生记录的家庭收支 , 时间跨度将近41年 , 中间没有间断过一天 。 小到为暖瓶配软木塞、修钢笔、换气门芯、看戏时买节目单 , 哪怕只花几厘钱 , 都记录在册 。 13个16开的小本子 , 写满密密麻麻的字迹 , 因为主人从未想过它会被出版 , 被观摩 , 因此是完全自然的 , 因而格外真实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