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自问,我需要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去结婚吗?


扪心自问,我需要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去结婚吗?

文章插图
人的一生总是什么遇到各种难题,无法两全齐美,因而冲突就出现了 。
这个标题有这样的几个意思:
?我结婚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吗?
?我这么做,有必要吗?
?面对难题,该如何选择?
01:
满足父母的愿望,终究是为了满足谁?
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细胞 。走进婚姻,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它能让彼此实现作为人、作为社会角色的基本价值并为之找到着力点 。
莎士比亚说:“不如意的婚姻好比是座地狱,一辈子鸡争鹅斗,不得安生,相反的,选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配偶,就能百年谐和,幸福无穷” 。
在婚嫁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少现实的窘境和两难,即自己喜欢的,和父母喜欢的,并不是同一个人;或者,父母的愿望是子女早点结婚,而自己的愿望却是继续升学 。
小许(化名)说,自己和女友A谈了三年了,但父母一直不知道 。父母为他介绍了另一个对象B,父母是喜欢B的,觉得B落落大方,会待人接物 。而儿子却喜欢A的温柔体贴的性格 。
现实版的《红楼梦》总是时时上演 。贾宝玉喜欢的是柔弱的、腹有诗书的林黛玉 。但其父母和家人却喜欢有大家闺秀气质的薛宝钗 。迫于压力,贾宝玉最后选择了后者,而放弃了多愁善感的红颜林妹妹 。
从心理上看,满足父母的人,内在的力量是不足的 。满足父母,只是为了满足内在的愧疚,为了给内在匮乏的力量一些心理补偿 。
众所周知,贾宝玉整天在女孩子堆里厮混长大,并不是一个具有杀伐果断的阳刚之人,自然内在力量是不足的,甚至可谓外强中干 。
而如果内在力量足够,他不会考虑谁欠谁的,即使欠了谁的,他也有能力“偿还” 。
满足自己,意味着自己对父母的背叛,这样的不“忠诚”让他觉得对父母有愧疚,是欠父母的,也许一辈子无力偿还 。
满足父母,意味着对父母让步,父母是亏欠自己的 。
做债主,总比做债鬼要好得多 。
02:
甘愿满足和妥协的人,是如何造就的?
在我们的社交圈和同事圈、朋友圈里,总能看到一些甘愿满足他人和一味妥协的人 。他们属于付出型人格,或讨好型人格 。
在关系里付出、妥协或讨好的过程,一方面能让他们在现实层面得到更多的获益,即关系会更加地如鱼得水,另一方面能满足他们的人际幻想,即我总是那么受人尊敬、受人欢迎 。
为什么会这样呢?满足本我,舒舒服服地过自己,不香吗?
一是,满足本我是羞耻的 。本我总是想让自己过得好,但超我如审判官一样时刻监视着自我的执行 。
超我(道德、社会规则感等)太强大,就压抑了本我,他的自我就呈现了乖、孝顺、不敢忤逆父母的特点 。
小敏(化名)说:我在家里排行第二,从小到大都看着别人的脸色长大 。我是女儿,不敢随便向父母提我的要求,哪怕是我喜欢的一个小娃娃 。我觉得我在父母面前提我的要求,满足我的愿望,是自私的,也是羞耻的 。
成长过程中,她有意地压抑了本我的需要,因为本我的需要是羞耻的 。如果提出她的想法,就会被父母数落她不懂事、不体贴家人 。
她说:“初中开始,我就默默学习,不再提我的要求 。提了他们也不会答应的,就算了吧” 。实在让人唏嘘 。
可以想象,她通过学习回避、压抑了她的本我的内在需要,她会认为自己不值得,不配得 。这样的不配得感让她无法拥有良好的价值感和自尊感 。
二是,特别在意他人认可 。这类人多半有讨好人格 。讨好他人是为了救赎自己 。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内在力量的不足,他们会觉得周围的人都是“评委”,而他是那个蹩脚的“选手” 。
他们会一辈子活在他人的评价中,他人的看法会吞噬他们的一生 。
与其被动地让人评判,不如自己主动地把“低自尊”奉上——这就有了讨好他人的行为变形的发生 。
小敏大学毕业后,父母年纪渐大,希望她早点成家,为她相中了一门亲事 。但她并不想这么早结婚,她想继续深造读研究生 。
相亲的对象条件是较好的,房子、车子、工作等都较好 。她很担心自己是否会错过这样的对象,但她在情感上并不喜欢他 。
她挣扎了很久,找到了自己的恐惧:“如果我继续读书,以后还找了个不如意的对象,那父母会怎么看我?邻居、亲友会怎么看我?”
正是这样的恐惧让她焦虑,让她无处躲藏,无法心安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