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大道今与昔|连云港| 310国道

港城大道,顾名思义,就是连云港市新(浦)海(州)主城区与连云港港区之间的城区大道。今日的港城大道,那可真叫气派,宽敞、漂亮,净宽百米的路基、整洁平坦的路面、快慢有序的车道、有花有果的绿化带,车行其间如在景中,路在画中,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跑一趟只需三十几分钟,这与初始阶段的步行需要大半天、柏油石子路面时代需要1个多小时相比,真可谓翻天覆地的变化。港城大道的今昔,从交通这个侧面鲜明地反映了连云港市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港城大道今与昔|连云港| 310国道
文章插图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朐山与南城之间的恬风渡也即第一道鹰游门海峡成陆以前,港口坐落的墟沟地区所在的云台山,还是海中孤岛,岛内交通极为不便。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之前中云台山和北云台山之间仍为海峡,名为第二道鹰游门,相互之间的通道自隋开皇五年(585年)修筑万金坝以后,可从墟沟经万金坝,过新县娘娘庙,巨平村(现朝阳镇刘巷村)、沙河口、猴嘴、大村、于公瞳(今新华村)到达南城,《连云港市交通史》上称此路为“官道”。现今仍有迹可考,在沙河口的小山脖子上有宋代书刻的“岩山堠三十里”墩堠,这是古代的里程碑。它告诉人们,从南城到这里有三十里路程。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日本和尚园仁一行来中国求法,从淮河口乘船来到东海山(今云台山)胡洪(即高公岛)上岸,宿于宿城新罗人宅,翻越湖口岭、小金湾两座山,过当时称为取盐处(现白果树),顺沃壤山麓西行到黄墓,过万金坝,至新县兴国寺、巨平村(现称刘巷村),经大村到当时东海县县治凤凰城(今南城),之后乘船由南城过小海,到孔望山龙王庙(现龙洞庵)。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清廷在墟沟,经南城到海州的官道基础上修筑了递彭大道。19世纪末,富安刘氏兄弟、沈云沛、许鼎霖等开发新浦后,新浦向东也只有通往大浦及宋跳一带的土路。辛亥革命后,白宝山任海州镇守使后,为了军事及其家住墟沟的需要,对新浦至墟沟之间在原递彭大道和新浦至宋跳土路的基础上修筑土路。民国18年(1929年)北洋政府出于国防需要,修筑郑(州)海(州)公路国道线,起点为墟沟,经过新浦至郑州,此为新墟公路的起始时间。
自民国18年(1929年)北洋政府修筑郑海公路国防干道线后,才有了新墟公路。当时的新墟公路非常简陋,路基宽度只有3米,两边挖护路沟,全为土路,天旱尘土飞扬,天雨遍地泥浆,坑坑洼洼,到处水塘,这样的泥路一直延续到1956年。1956年路基拓展到6米,铺为砂石路面。
1963年1月1日,国家交通部下达筑路计划,在新墟公路的基础上修筑从连云港港口到徐州的徐连国防公路,称为307线公路。从宋跳处转向西北,经临洪闸进入东海县境,过赣榆通向徐州。此时新墟公路的路基拓宽至8.5米,路面宽6米,仍为砂石路面,属5级路标准。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