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塔|西湖边“保俶塔”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记得最早对这座“保俶塔”兴趣,是因为初中语文老师再三强调了它第二字的念法,是“chu(四声)”而非“shu”。迷上摄影之后,又几次攀上宝石山,守候朝霞晚霞和西湖边这座古塔的缠缠绵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之下,风光的确唯美。
应天塔|西湖边“保俶塔”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前两天把北山路和宝石山粗略航拍了一遍,阳光下的秋意正浓,俯瞰视角下,断桥白堤近在眼前,而此时也再次“勾”起我对保俶塔“刨根问底”的心思。
应天塔|西湖边“保俶塔”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保俶塔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有清代发现的文物为证,说塔是吴延爽所建:“北宋开宝元年(968),吴越国王钱弘俶被赵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吴延爽为祝福钱弘俶进京平安,特在西湖宝石山建塔,称为保俶塔。”但其实吴延爽当初并没有给塔取名字,可能是还没来得及,就因为政治问题,犯了“谋叛重罪”(据《宋史》、《吴越备史》等记载,公元960年即北宋建立之年,就被吴越王钱俶流放)不许回杭州了。(请参考《杭州西湖保俶塔塔名的演变 》)所以在那时候,杭州民间只叫那塔为宝塔,或者又因为是在宝石山上,称为“宝石塔”。据明初徐一夔的可靠记载,当时那个塔寺,就被简单地称为“宝塔院”。
应天塔|西湖边“保俶塔”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现在仍有不少文人在介绍西湖时,喜欢说保俶塔初建时被叫作“应天塔”,我查阅了一些网络资料和图文,大致总结出:这个名字的出处在明代后期人吴之鲸的《武林梵志》,而吴之鲸的同朝先辈们的有关著作,都没有吴延爽建“应天塔”一说,例如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杭州儒学教授,曾经修过《洪武杭州府志》的徐一夔作的《重建宝石山崇寿院记》,《成化(1465——1487)杭州府志》,初刻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西湖游览志》等。最后,清代西湖名人阮元又在《定向亭笔谈》引用了“应天塔”这个说法,从此受影响者众。
应天塔|西湖边“保俶塔”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关于“保俶塔”名字的来由,民间有很多不同说法。其中一种是“话说宋朝年间,边疆战事吃紧,西湖边上一对双胞胎,哥哥在西湖打渔,弟弟则在外作商贩。某年,官府抽壮丁,强行将双胞胎中的哥哥带走。一行人往北走,在路上,哥哥竟然与弟弟相遇了。弟弟当时还没成家,而哥哥则已是娶妻生子。为了哥哥,弟弟毅然顶替,让哥哥赶忙回家照料妻儿。由于双胞胎面容一致,官府的人居然没有察觉其中有变。哥哥回家之后,含泪将此事告知妻子,妻子就是宋嫂了。宋嫂深感小叔的恩情,于是立誓要在家附近的宝石山上为小叔建塔,保佑他的平安。附近村民获悉此事后,深深为他们一家的兄弟情谊而感动,慷慨解囊捐资建塔,因此该塔被称为保叔塔。”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