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变好 黄河三角洲成为鸟类家园( 二 )


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通过生态围堰,机耕船旋耕等方式治理互花米草。去年,治理互花米草3800亩,成果被评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这些措施,2017年以来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增长了188平方公里,昔日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变好 黄河三角洲成为鸟类家园
文章插图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植被(摄影 刘月良)
刘静介绍,自然保护区健康的生态系统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目前保护区共有野生动物1630种、植物685种。
生态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一条不断向上延伸的曲线勾勒出1992年以来鸟类数量的变化:保护区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
“2020年3月发现了火烈鸟,2020年12月发现了白鹈鶘,2021年8月份发现了勺嘴鹬。今年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突破了1万只。”刘静说。
据赵亚杰介绍,保护区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东方白鹳2005年首次在自然保护区自然繁育,今年繁殖雏鸟120巢324只,累计繁殖2278只。
赵亚杰是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的博士,2014年博士毕业后来到保护区工作。她能分辨170多种水鸟,在保护鸟类、为不同鸟类打造生活环境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变好 黄河三角洲成为鸟类家园
文章插图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变好 黄河三角洲成为鸟类家园】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里的东方白鹳(摄影 杨斌)
“像东方白鹳喜欢在高大的乔木上做巢,但是黄河三角洲乔木比较少,保护区工作人员在15-17米左右的杆子上为它们搭建人工巢。”赵亚杰说,人工巢现在有115个,底部直径1.2米,顶端直径2.2米,巢深35厘米左右,“鸟儿们在里面拣枝、铺叶,这样就成了它们安全温暖的家。”
据介绍,保护区内植物资源丰富,盐地碱蓬、柽柳和罗布麻广泛分布,芦苇集中分布面积达40万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集中分布面积达6.5万亩。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
黄河三角洲近海还是黄渤海海洋生物重要的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洄游性鱼类种类约占渤海区域的74%,有40多种鱼类在此产卵繁殖。
为了推进黄河口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正在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黄河口国家公园规划面积352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37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52平方公里,目标成为我国首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