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变好 黄河三角洲成为鸟类家园

中国日报网12月10日电(采访人员 赵瑞雪)深秋时节,成群结队的候鸟陆续抵达黄河三角洲,使这片有着鸟类“国际机场”之称的黄河湿地进入繁忙季。
距离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有十几公里时,便可以看到成群的鸟儿栖息在路边的水面。进入保护区,大片芦苇映入眼帘,芦花飞雪,随风摇曳,不时有鸟儿从天空掠过,湖边草丛中传来鸟叫声。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变好 黄河三角洲成为鸟类家园
文章插图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候鸟。(摄影 杨斌)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东营市。这里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数百万只鸟繁殖栖息的地方,也是候鸟们迁徙途中的停留地,在保护区从事鸟类巡护监测工作7年的赵亚杰说。
“去年有约600万只鸟在这里繁殖、越冬和迁徙,包括珍惜鸟类丹顶鹤和黑嘴鸥。”赵亚杰说,去年还发现了火烈鸟和白鹈鹕。
“环境好不好,鸟类是知道的。越来越多的迁徙鸟类选择在保护区停留。一些鸟类全年都在这里安家——这是三角洲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有力说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原党工委书记苟宏水说。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它穿越黄土高原,一路携带细沙,从东营市汇入渤海。这些细沙在黄河口淤积,行成大片湿地。
资料显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和干旱等因素曾导致湿地萎缩。三角洲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也受到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油田开采,以及土地开垦的严重威胁。
为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建立,总面积15.3万公顷。
10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专门用一节的篇幅,强调要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
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将保护自然保护区列为优先事项,加大了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水是湿地的生命,保护区持续加大生态补水力度。”苟宏水说,今年1-8月累计补水1.6亿立方米,保持了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
苟宏水介绍,补水极大地遏制了海水入侵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减缓了土壤盐渍化。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变好 黄河三角洲成为鸟类家园
文章插图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摄影 杨斌)
互花米草的暴发式扩张,对黄河三角洲本土物种的生存构成很大威胁。这类植物可以改变潮间带区域的地形、阻碍潮汐沟渠和水道的流动,大量本土盐沼植物因竞争不过互花米草而逐渐消失。
“互花米草生长的地方,它的根部土壤是黑色的,强大的根系会破坏近海底栖生物环境。它不仅造成生物多样性变化和生态系统失衡,而且对自然湿地景观产生重要影响。”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说。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