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响彻山林的奋斗壮歌——来自闽西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典型经验报告

新华社福州12月9日电 题:响彻山林的奋斗壮歌——来自闽西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典型经验报告
初冬的闽西长汀 , 汀江水清 , 卧龙山碧 , 茂林深处鸟鸣声声 , 古城墙上游人如织 , 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
昔日长汀深受水土流失之苦 , 一度被形容为“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 绿色嬗变的背后 , 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亲切关怀和亲自推动 , 是当地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的苦干实干 。
从“秃岭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 , 长汀的变化一山更比一山高 , 长汀人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 长汀的奋斗谱写了一曲响彻山林的壮歌 , 贡献了一份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答卷 。
牢记嘱托复绿“秃岭荒山”
走进位于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的水土保持科教园 , 一株枝繁叶茂的香樟树引人注目 , 树旁的石座上 , 刻着七个大字:习近平同志亲植 。
长汀地处福建西部 , 古称“汀州” , 是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革命老区 。 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盛赞长汀是和湘西凤凰齐名的“最美山城” 。 但近代以来 , 因地形地貌和人为破坏影响 , 长汀成为我国南方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 。
“……在那儿 , 不闻虫声 , 不见鼠迹 , 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怆的静寂 , 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 。 ”这段描述 , 即出自上世纪40年代位于长汀河田的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实验区工作人员的笔记 。
“草木不植成 , 国之贫也”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福建各级党委政府和长汀人民对“穷山恶水”的改造从来没有停止过 , 但因为缺乏持续、系统、科学的治理 , 成效不彰 。 据1985年卫星遥感普查 , 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 , 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1.5% 。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心关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 在福建工作期间 , 他先后5次赴长汀调研 , 持续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到中央工作后 , 他又两次作出重要指示 , 强调“进则全胜 , 不进则退” , 要持续加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 。
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 长汀广大干部群众探索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28字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 。
“开门见绿、行路见荫” 。 今天的长汀 , 水土流失面积从1985年的146.2万亩下降到31.52万亩 , 水土流失率下降到6.78%;森林覆盖率达到80.3% , 鸟类恢复到300多种 。 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 , 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历史性改善 。
今年 , 长汀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 , 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