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发力: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三 )


(二)提升特色小镇生态化建设水平
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加大对特色小镇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拓展小镇生态空间,重点围绕生态养老、特色民宿、体育健身、休闲观光、高效农业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康养小镇、运动休闲小镇品牌,为特色小镇发展充实产业基础。建设一批具有生态资源禀赋的生态特色小镇,如互助县加定镇、湟中区群加乡、门源县仙米乡、泽库县麦秀镇等。
(三)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赋能
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中蕴含的生态价值,有效利用乡村自然山水、森林草原、田园花海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同时,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现有乡村旅游景区整体环境质量,完善乡村与景区各类基础设施和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助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有效破解乡村旅游同质化和低端竞争局面。
四、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
(一)推动生态旅游与自驾车旅游深度融合
目前,自驾车旅游已成为游客最主要的出行方式,甘青旅游大环线、青藏线等大尺度多景点串联的自驾车旅游线路持续火爆。抢抓发展机遇,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优先原则,加强自驾车旅游所依托的自驾车营地、服务驿站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建设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型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通过对沿线环保主题标识标牌、线路景观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对自驾车游客的环保教育覆盖度;鼓励沿线景区推出生态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生态主题自驾车旅游精品线路。
(二)推动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
鼓励省内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目的地结合自身优势,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注重将养生观光、生态住宿产品植入红色旅游当中,通过对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环境整治、植树造林、生态治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牧业系统,进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为红色旅游护航。
(三)加快多元融合新业态发展
加快生态旅游与农业、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生态康养、休闲健身、文化体验、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新业态新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民开展森林人家、草原人家等生态型旅游接待活动;发挥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将生态主题融入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保护当中。
五、推动旅游要素生态化建设
(一)鼓励发展生态绿色餐饮
以安全健康、低碳环保、诚实守信为理念,以科学的设计、高效的管理和贴心的服务为基础,以资源效率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为旅游者提供规范、便利、优质的餐饮服务。从就餐环境、食材选取、烹饪加工、清洗消毒各个环节入手,提升餐饮供给的生态化。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