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马蹄窝 京西古道( 三 )


此时行走了大概三个小时,十公里,为什么这个时候说这个数据呢,因为前面有座山,我们需要翻过这座山到达路线的拐点『马蹄窝』,到了黄泥港村,体力已经耗了十之七八,眼前的这座山会让你见识到腿是怎样无规律的抖动、大腿肌肉为何有节奏的在跳动 。
马蹄窝是一个拐点,往左走峰口庵一路下坡终点到圈门,到达门头沟城区 。往右走经雷达站时而爬升时而下坡,终点在潭柘寺 。
走到这时,会想前面的断崖、爬升我都走过来了,接下来的下坡应该没什么了,老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当你从马蹄窝走到了潭柘寺,你会像相信科学一样,把它视为真理 。
下山你会明白,袜子为什么会破洞、膝盖为什么会胀痛,你更会明白裤脚的飘动不是风在吹,而是你的腿在抖 。
时至16:20分抵达潭柘寺,全程13.69公里,耗时6小时 。
潭柘寺门口公交站乘坐931路公交车,终点站苹果园地铁站 。
完~
京西古道之驼铃古道(一)京西古道之驼铃古道(一)
说起京西古道,必须要知道北京旧城共有“内九外七”十六座城门,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
内九是指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 顺时针方向 ,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 朝阳门 ;南城墙上的 崇文门 、 正阳门 、 宣武门 ;西城墙上有 阜成门 、西直门;北城墙上的 德胜门 和安定门 。外七是指东城墙上的七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 东便门 、 广渠门 ;南城墙上的 左安 门、 永定门 、 右安门 ;西城墙上的 广安门 和 西便门。
西直门元代称和 义门。标志是瓮城上有一块刻着水纹的石头,位于北京内城的西边,是外地通往京畿的重要通道,规模较大 。北京城里地下水含碱度很高,水质比较硬,喝起来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在明朝、清朝时期,皇宫内使用的饮用水,一律从玉泉山上拉下来 。每天凌晨,大队水车从内城出发,经过西直门去玉泉山取水,回来时依然走西直门 。西直门被称为“水门” 。
阜成门,元代称平则门 。标志是瓮城墙壁上刻着一朵梅花,多走煤车 。阜成门也叫“ 惊门 ”,有“公正”的意思 。西山门头沟出产的煤是北京城里必不可少的燃料,此门距西山最近,因此煤车都从此门进城 。标志“梅”与“煤”同音,老年间有“阜成梅花报春暖”的说法 。出阜成门,可通往京西地区 。明朝、清朝时期,京西地区的门头沟盛产煤炭 。由于北京内城的居民做饭和取暖都离不开煤炭,运送煤炭的煤车,便源源不断地经过西直门进入城内,温暖着北京内城居民的冬天 。由此阜成门被称为“煤门” 。
由此可以知道,京西就是出了出了阜成门或者西直门,就都是京西地区了 。
通用京西古道的一条重要的通道就是通过模式口、五里坨、三家店到到玉河古道 。由于这条路一个重要的运输任务就是用骆驼运行煤炭,常年驼铃声不断,所以称之“驼铃古道” 。
模式口村原名“磨石口”,专出产做磨刀用的石头,古为京西重镇,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处入京 。
《光绪顺 天府 志·地理志》云:“(蓟县)西北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镇焉 。”
明清之时,模式口是镇级行政聚落,派千总加以镇守 。村子原有围墙环绕,沿街并有三个门洞,门上为谯楼,有军士把守 。现门洞均已毁,惟留部分墙基 。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里描写的祥子拉着三匹骆驼走了三天三夜回到北平,起始点就是模式口 。由于这一带盛产磨刀石,所在地名就是磨石口 。民国时根据谐音改成模式口 。
模式口一带很早就是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是古老的驿城,商贾车马云集,茶楼酒肆遍布,驼队排列迤逦,驼铃古道是货物转运站 。
在模式口曾经流传着“天黑不过镇”的说法,这让我们想起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景阳冈,也有“天黑不过岗”的表述,那是因为环境所致,《水浒传》中,人们怕的是老虎,这里人们怕的又是什么呢?从模式口背后的山势来看,两面是高耸的峭壁,到了模式口这边道路陡然变窄,形成咽喉;而两旁植被茂密、极易藏身,经常有强盗之流借此地势兴风做浪;再加上时局动荡,清剿不利,所以行人、商贾行至此处都极为谨慎,便有了“天黑不过镇”的恐惧心里,为了保平安,商贾、旅人、行者都选择在模式口住宿,这样从客观上,也直接刺激了此地的餐饮、住宿,甚至休闲娱乐业的发展,使模式口成为驼铃古道上著名的驿城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