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别有洞天的南雁东西洞,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二 )


站山岩上 , 选准方位 , 南望可见远方深山处有两座崖岩夹峙 , 顶端有大石梁覆盖 , 形成一道高大天然的石门 , 被称为天门 , 也叫云关 。 同伴们纷纷登岩探望 , 一睹这云关之风彩 。
登上160多级台阶 , 穿越高深的天然拱门 , 折形着上了云关 , 山势险峻 , 奇峰竦峙 , 蔚为壮观 。 抬头见石壁上有"云锁天窗隐 , 关开月牖明”的诗句 。 据说 , 如遇山雨欲来 , 狂风满谷 , 云雾穿过关口 , 如海涛汹涌 , 云关时隐时现 , 时浮时沉 , 变幻莫测 。 今天天气晴朗 , 我们虽未能看到云锁天门之景 , 不过那阳光透洞 , 凉意清幽 , 也不时为一种悠然之感 , 也难得有那"幽谷清风无六月 , 浮空寸过瞑千山”的清雅之趣 。

过云关不远 , 就是著名的西洞 , 宋时叫仙姑洞 , 唐时称石室 。 相传 , 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七月十五夜闹村妇女朱婵媛遁居石室 , 常采草药为百姓治病 , 相传成仙 , 所以此石室改称仙姑洞 。 后人还建道观以示纪念 。 今道观殿宇依岩洞构筑 , 气宇轩昂 , 掩映于山林之间 , 别有一番神韵 。
由于防疫期间 , 道观山门紧闭 , 可惜未能入内一睹为快 。 不过这山门确实气势恢弘 , 花岗石门楣上那"众妙之门"四个大字 , 在青山绿树掩映下熠熠生辉 。 还有那石柱上的"仙姑环佩去千年香火馨赤壁 , 雅客舟车来万里灵山净红尘"的对联 , 令人遐想连篇 , 如至欲界之仙都 。
告别西洞下山而去 , 山涧溪水潺潺 , 响彻山谷 。 漫步矴埠之上 , 迎清风阵阵 , 听水声成韵 , 观层林尽染 , 美哉!快哉!兴奋的美女们 , 摆出的pos百花齐放 , 仿佛与这南雁的秋色相媲美 。
跨过溪涧 , 又是上山的石阶 , 便进入东洞景区 。 峰回路转 , 又一个洞口赫然出现 , 那古朴的木质洞门 , 与四周的丹崖翠璧相映成趣 , 确实别有洞天 。 东洞又叫余公洞 , 传说北宋崇宁年间有余公隐此 , 后召入翰林院 。 洞口有篆书横额“东洞”二字 。


进入洞内 , 玲珑清幽 , 可谓洞天福地 , 有岩壁上有前人所刻“齐云”两字 。 登上曲折的石阶 , 左侧石壁间有一座小洋楼 , 名曰:"棣萼世辉楼" , 系宣统年间所建 。 "棣萼"乃"兄弟"之代称 , "世辉"意为世代流芳 , 是后人纪念宋代理学家陈经邦、陈经正兄弟俩及其后辈陈端彦、陈元晋等人讲习之所而建筑 。 其门口的楹联“不分新旧唯求益 , 兼爱自他所谓公” , 是晚清学者宋衡撰书 。
出洞口 , 跨过门台 , 进入一座小院 。 可见一座木屋立于右侧 , 乃会文书院 。 此处原是北宋末年陈经正、经邦兄弟读书处 , 朱熹曾率弟子多人在此讲学 , 古称“会邱书院” 。 题额与对联“伊洛微言持敬始 , 永嘉前辈读书多” , 皆系清末学者孙衣言手笔 。 书院环境静谧清幽 , 确实是一个绝佳的求学之所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