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山|齐长城下的希望( 二 )

颜山|齐长城下的希望
文章插图
万物因水而生长。就在当街的水龙头右侧的裸露的岩石缝里,一株古老的国槐异常茂盛。古槐粗大的如龙似蛇的根,裸露在地面,吸吮着贫瘠的养分。两人合抱粗的树身,已经部分掉皮腐朽,但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这株古槐见证了这个村庄的兴衰史,历经几百年沧桑而不衰,就靠了那孟良泉之水。即使三年五载久旱不雨,有孟良泉的滴水之滋润,也会九死一生。即使村人少饮一口,也不忍心让古槐旱死。因为古槐是村人共同的祖先。村人的先祖就来自山西洪洞县那棵大槐树下,所以对古槐情有独钟。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地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造成千里无人烟。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齐长城内外,齐鲁交界之处,更是兵家必争之地,也难免战乱和瘟疫之灭顶之灾,先民非死即逃,这里一度荒无人烟,十分萧条。现在的村民,就是明朝洪武年间那次移民的后代。先民为了让子孙后代永不忘本,所以亲手栽下了这株具有纪念意义的国槐。一棵古槐树,魂牵许多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的泪,愿大槐树与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古槐和这个古老的村庄相依为命,坐落在百米深的悬崖峭壁之上。房屋沿着峭壁逶迤而建,屋墙都是就地取材的青石垒砌而成,是如长城一样的干缝墙;屋门和窗口的上方或用石碹状或用石条;屋顶起脊,木檩架构,以麦草秫秸盖顶,为防风雨损坏草顶,在山墙和屋檐上覆盖石板镶嵌。墙石雕琢平整,垒工精细。 每户都是北方常见的四合院。房屋院落顺地势而建,有的在坡上,有的凹在水平面以下。坡上的房屋像小楼,坡顶上是大屋,接在坡半腰的是靠坡的窄屋,石板当楼板,石条铺成楼梯,上下层分别开有不大的一门二窗;大门凹在水平面以下半米深左右的房屋,都建在壁立的悬崖之上,屋的后墙与悬崖平行;后墙开窗,远远望去如同高耸的楼房;每遇雨天,沿崖而建的宅院里的雨水排进悬崖下的大峡谷里,不像通常住在平地上的人家习惯了从大门口向外排水。整个村子里的房屋因地势起起伏伏错落有致,像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堡,充满着特有的 建筑风格和民间文化气息,不得不吸引远道而来的人们的驻足与欣赏。 边拍照边漫步在坎坷的多石少土的街街巷巷,我发现有人住的宅院里都喂着瘦瘦的黄狗或黑狗,但大部分宅院已经没有了狗的音影,早已人去屋空;有的已是百人空巷,十室八空。走进空落落的宅院里,感到了一种可怕的静,天井里生长起没膝的荒草,墙头上破瓦罐里那主人种上的韭菜旱得低下了头,满地上那星罗棋布的圆圆的羊屎蛋,还散发着羊身上那特有的臊气和膻气,光景有些荒凉不堪。 我走在村边,见一位白头老大娘在宅旁的小菜园里弯腰锄菜,我上前询问这个村子还有多少人多少耕地?她老人家和蔼地回答:“在户口册的有300多人,实际居住在村里的100多人。每口人有1官亩山岭薄地。由于迁走的人多,有的户捡了人家撂荒的 地,一户就种7官亩……” 改革开放前,逯家岭村曾有700多人,但由于村子海拔地势高,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地都是40度以下的一条一条的山腰梯田薄地,并且都是靠天田,没有水浇田。所打的粮食,正常年景还不得温饱,一遇大旱之年就会颗粒无收。自然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因地处莱芜、博山、章丘三地的边远地带,山连山,谷挨谷,出进大山的路是只能步行的羊肠小道,交通不便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严重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极其缓慢。面对山外市场经济的大潮,很多具有经济远见的村民,耐不住大山的闭塞和寂寞,纷纷迁入莱城、博山等平原发达地区经商创业,定居或者临时居住在城市厂区。这样使逯家岭村人口急剧下降,造成人去屋空的景况,村里只剩下100多口中老年人故土难离般地坚守着。 我向老大娘问及村子里出过多少人才?她老人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清朝出过孙国老,自1998年以来走出去21名专科以上的大学生,其中一名研究生,一名留学德国……” 她指着山上的一个洞口,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孙国老的传奇故事: 那个洞叫“金羊洞”,相传在明朝崇祯年间,每逢夜深人静之际,就从洞里跑出一群羊觅食。一天夜里,村里孙员外外出办事回家路过此洞,见一群金色绵羊在洞外吃了他地里的庄稼,情急之下,放下肩背的鞑子,下腰摸起石块就追打庄稼地里的 金羊。金羊见人追打,便迅速跑上山去,只有一只羊躲进了洞里。羊进洞后,关闭洞口的石门自然封洞,于是进洞的那只羊依然还是金羊,其他羊脱洞为俗流落民间。此洞是仙洞。关在洞里的那只金羊便是后来出世的孙国老。 孙员外的夫人是孙员外生活贫穷时娶过来的,长相丑陋,人称“丑娘”。后来,他家过得土地多了,成了财主,越来越看不中丑娘,于是一纸修书休了丑娘,让丑娘离开了孙家门。就在出 了孙家门去博山的路上,丑娘的肚子一阵阵剧痛,是腹中十月怀胎的孩子即将分娩。此时,丑娘对腹中的孩子说: “孩子,你无论男女,现在不是出世的时候。你父亲休了 我,我还没有 落脚之地,你到世上马上受苦受难。你如果再拖延一年出世,你定将荣华富贵金玉满堂。” 丑娘说 着说着,肚子突然不疼了。一年后,丑娘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聪明伶俐的儿子。她儿子后来考取进士,当了乾隆皇帝的老师,国人尊称“孙国老”。 “国老”地位、声望显赫,数年后官至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 洗耳恭听大娘讲述的关于孙国老的传说故事,不禁对逯家岭顿生仰慕敬佩之情。这个村文化底蕴丰厚,的确是风水宝地,人才摇篮。 想到此,对村头那所简陋的小学有了一看究竟的兴趣。于是走进了静悄悄的村头小学。 小学里两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一个老师、四个学生。四个学生中,二年级学生一人,学龄前儿童三人。听校长兼老师逯克栓讲,这个学校早期有50多个学生,随着村里居住人口的减少,他从2006年接过这个学校,一直教着四个学生的“复式班”。他既是教书匠、校工、清洁工,又是学生的父母。我想,这里应该是 全市唯一存在的一个“复式班”了。“复式班”盛行于我小时候上学的“文革”以前。一个班里有两个年级的学生,上课互相影响,降低了听课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复式班”是条件落后的标志。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