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山|齐长城下的希望

颜山|齐长城下的希望】作者:周慎宝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了颜山摄影论坛网站。欣赏着那些大气磅礴的秀丽照片,于是产生了游览颜山的念头。 端午节这天,我和几个文友来到了莱芜与博山交界的颜山上。颜山现在称原山。山势拔峻,谷深壁立,绵延迤逦的山峦中一座座山峰傲然挺秀,有水中拔浪之感。有的峰巅如剑,插在千仞悬崖峭壁之上,有的似擎天立柱蹲在山体之尖,远远望去,像山巅上又叠上了一个细长的山巅,十分壮观。颜山|齐长城下的希望
文章插图
就在这苍翠巍峨的大山之巅,一段段残缺不全的古老长城还呈东西走向在那里躺着。这里是青石山,而长城也是用就地取材的青石建造而成的,像通常见到的山寨的寨墙,宽、高有二三米不等。墙体筑砌时没用沙灰,全是干缝墙,石与石交错叠压互相衔扣;尤使用的干垒法和发暄技术最值得称道,不怕雨雪冲刷,经得起风吹日晒,因而至今完好无损,牢不可破。这就是我国早于秦长城的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城墙所经过的如天堑般的清风口,有一碣方形石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大字。从此碑碑文,我们读出了齐长城的沧桑。 齐长城,全长618893米,史称千里齐长城,西起山东省长清区古济水河畔的钜防(即今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北),“横跨泰山,绵地千里”,途经莱芜、博山等18个市(县、区),于今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北于家河直达黄海,其中保存最好的齐国莱芜段57832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防御鲁楚的进攻,在南部边境建筑了绵延千里的军事屏障——齐国长城。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王室逐渐衰落,而齐、鲁、晋等国则日渐富强,特别是齐国正崭露头角,渐渐崛起于东方。逐渐占据了霸主地位的齐国,虽发展迅速,但是,南部强大的晋国却一直是当时齐国统治者心头的一块病,时时令其不安,而且当时其他诸子国也纷争不断,战事颇繁,对齐国也是一种威胁,因此确实需要设防......从地理方面看,齐国所受封地在泰沂山脉以北,背靠山,面对海。海是不必防范的,西和北面有黄河作为天险屏障,可谓易守难攻。只有南面有出入泰山的陆地大道,直通在它南面的鲁、楚等国,虽然泰沂山是约定俗成的边界线,但因地势开阔,易守难攻,正是中原诸国进攻齐国的咽喉之地,是齐国需要重点防范的要塞,必需设防。春秋至战国初,各国主要是用战车作战,因此设防重点是修筑关隘,用来阻挡战车,而到了战国时期,步兵以其机动灵活可以翻山越岭等优势,在军事上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这就迫使齐国在修建关隘的同时,还要建好山岭上的长城,以防步兵的入侵。正是出于防御目的,齐桓公开始在此修筑长城。随后,齐灵公齐威王又不断将长城沿泰沂山脉向东增修,至齐宣王时已修至东海。此时,鲁弱楚强,扩修齐长城重点是防楚,史载“乃齐宣王所筑,以御楚寇者”。明、清、民国等时代的统治者又对莱芜境内的齐长城进行过维修,所以虽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至今仍清晰可见这堪作历史见证的遗迹。沿莱芜市北部边界的崇山峻岭,经大大小小224座山头,蜿蜒起伏百里之遥。 巍峨壮观的齐长城如一条巨龙,穿越于崇山峻岭之间、阡陌沟壑之上,每一关、每一墙都在诉说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齐长城见证了这一方2000多个春秋的沧桑变化,记录了在长城下发生的 “长勺之战”、“莱芜战役”等著名战役,这里也因此产生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齐长城清风口东南方不远的向阳坡上,在著名的“孟良寨”以西的逯家岭,有一口甘冽的清泉叫“孟良泉”。泉眼外型恰似剑的横断面呈菱形,泉水流量较大,常年不断,是青杨河的发源地。1958年原章丘县水文调查队曾沿河考察,发现该泉,在泉边立碑一块,上书“青杨河源头在此”。相传北宋名将孟良为抗击辽兵入侵,在“孟良寨”周围屯兵休整,在人饥马渴之际,孟良拔剑就地猛刺,一股泉水顿时喷涌而出,解了燃眉之急,使孟良的队伍得以在此驻扎休整,最终击败辽兵。故事传开,人们为纪念这位抗辽英雄将此泉称为“孟良泉”。 一般说来,青石山区水源奇缺难觅,加之在莱芜北部山区这样一个高海拔地带,水源更是少之甚少。散居在长城下的百姓因水贵如油而纷纷搬下了崇山峻岭。孟良泉的发现,不仅给当年孟良焦赞之旅解了燃眉之急带来了战胜辽兵的希望,同时也给这里走了又来、来了又走的百姓带来了长期生存的信心。于是长城脚下形成了一个莱芜市海拔最高的村庄——逯家岭。水,是生存的命脉。逯家岭人祖祖辈辈赖孟良泉而繁衍生息。 我们从清风口来到逯家岭村,步伐沉重地踏上了村内又窄又长的石铺街道,村人的艰辛和苦难在光滑的并不规整的街石上依稀可见。街上静悄悄的空无一人,看不到熙来攘往的繁闹景象,除了空中飞鸟的啼鸣声和沁人心脾的山风呼啸声,最响亮的声音莫过于街西石墙下那自来水的哗啦声。我捧饮几口自来水,清冽甘甜,品尝到了大山之巅长城之下那绿色的原生态味道,连呼吸也越发清心畅快了。这自来水,就来自村子上端的孟良泉,是村人埋了塑料管道引进村来的,村民就到这个水龙头上提水,很是方便。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