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艺术家的人生要去哪儿?

季老写过一篇小文 , 叫作《山中逸趣》 , 大约是说每次饥饿难当、轰炸机同时还在头顶的时候 , 他总是会躲进葛根廷的山林里 , 山里虽然不能获得饱腹感 , 却能获取极大的安全感 。
为什么大自然的能量如此大 , 大到让人可以依靠?这可能跟我们国人骨子里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底蕴相关 。 “圣人含道映物 , 贤者澄怀味象” 。 大山大川可以潜化一个人的人生格局、审美形态、艺术追求甚至言行举止 , 在吸纳历史岁月的遗音中 , 守望一个不纷争的内心世界 。 也因此 , 葛根廷那“依旧烟笼十里堤”的郁郁葱葱 , 才变成了季老心中的世外桃源 。
【文字|艺术家的人生要去哪儿?】大山大川 , 之所以可以成为我们锤炼人生格调的最佳观景台 , 也因为正如蒋勋在讲评《溪山行旅图》的时候所说: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卑微 , 才会看到伟大 , 我们觉得生命很美 , 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渺小的位置上 。
融入大自然 , 我们才能正视自己的渺小 , 不会妄自尊大 , 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 才会感恩生活 , 珍惜每一个得失 。
苏轼一生最困难的时候两次泛舟赤壁 , “托遗响于悲风”之际又自省:“惟江上之清风 , 与山间之明月 , 耳得之而为声 , 目遇之而成色 , 取之无禁 , 用之不竭 。 ” 山也好 , 水也罢 , 因为人发现了自己的渺小 , 整个人的思路就会豁然打开 , 亲近自然 , 就能有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世界和人生 。
对我而言 , 《前赤壁赋》是一段纾解内心愁绪的自问自答 , 是一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人生格斗 , 在我最落寞的时刻 , 偶然的 , 我会想起它 , 读一读 , 感受一下文字里的山川、情怀 。
5年前 , 古钢琴家Michel Kiener带我去安纳西观光 , 那是我在瑞士排练进入瓶颈期的一阵 , 他停止了我的排练 , 将我带到了如今常常魂牵梦绕的法国东南这座小城 。
日光 , 斜阳 , 飞鸟 , 湖面……置身其中 , 犹如捧读梭罗的《瓦尔登湖》 ,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 , 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 , 也许我可以说 , 同样地纯洁无瑕 。 ” 那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用文字形容就是一种亵渎的美景 , 让我涌出热泪 , 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
在那个当下 , 竟然想起多年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临流独坐图》 , 那“竖划三寸 , 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 , 体百里之迥”的造诣立刻将我的焦躁扑灭 , 听到陪我前往的导赏人轻轻地说:“范宽作画 , 数年住在山中 , 晚年几乎遁隐在终南山 , 视山为友 , 其创作过程 , 创作精神 , 可以说是 , ‘解衣磅礴 , 正与山林泉石相遇’啊!”
整日在闹市中行走 , 在人群中侧身 , 如何能神闲意定 , 不拘形迹?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