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齑画粥原文及翻译解释 断齑画粥

范仲淹断齑画粥的翻译译文是什么?范仲淹断齑画粥的翻译译文是范仲淹小时家贫 , 只好住在庙里读书 , 昼夜不息 , 每日生活十分清苦 , 用两升小米煮粥 , 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 , 早晚各吃两块 , 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
范仲淹幼年丧父 , 母亲改嫁长山朱氏 , 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 范仲淹苦读及第 ,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 , 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爆发后 , 康定元年(1040年) , 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 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 , 巩固西北边防 。
范仲淹的文章 , 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 , 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 , 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 , 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
散文创作上 , 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 , 陈述时政 , 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 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灵乌赋》一文 , “宁鸣而死 , 不默而生” , 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名篇《岳阳楼记》 , 借作记之机 , 规劝友人“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全文融记叙、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 , 动静相生 , 思想境界崇高 , 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

断齑画粥原文及翻译解释 断齑画粥

文章插图
断齑划粥这个成语说的是谁的故事??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 , 无法上学 , 但他读书心切 , 只好到寺院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
在寺庙读书期间 , 他将自己关在屋内 , 足不出户 , 手不释卷 , 常常读书通宵达旦 。
由于家贫 , 他的生活十分艰苦 。每天晚上 , 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 , 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 , 用刀划成四块 , 早上吃二块 , 晚上再吃二块 , 这就是“划粥” 。没有菜 , 就切一些腌菜下饭 , 这就是“断齑” 。生活如此艰苦 , 但他毫无怨言 , 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 。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 , 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 , 深为同情 , 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 , 范仲淹表示感谢 , 收下了饭菜 。
几天之后 , 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 , 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 , 都已经坏了 , 大惑不解 。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 , 实在感激不尽 , 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 , 并不觉得怎样苦 。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 , 吃好的食物惯了 , 我将来怎么办呢?”
留守的儿子回家后 , 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 。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 , 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这样的日子 , 范仲淹一过就是三年 。正是凭着“断齑划粥”这股苦读的劲头 , 他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
断齑划粥的典故断齑划粥是形容生活清苦的意思 , 断齑划粥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断齑划粥的典故 , 供大家阅读!
断齑划粥的典故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 , 身世坎坷 , 吃尽许多苦头 , 饱尝过多酸辛 , 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谢氏以孟母自励 , 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 , 发愤成才 。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 , 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 , 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 , 仲淹心知肚明 。
每次离家去寺院 , 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 , 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 , 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 。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 , 而且带的数量 , 出人意料的少 。母亲絮叨规劝 , 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 , 不少 。”初到寺院时 , 粮米交给厨房 , 代为制作 , 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