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和李善长是一个人吗 朱升( 二 )


一、朱升辞官避祸,被朱元璋看中 。
虽然朱升当官以后也是非常为百姓着想,但是黄巢起义的爆发,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朱升不想卷入到战争之中,御酒是辞别了官场,过起了隐居的教书生活 。朱元璋打到了徽州之后,听说了朱升的才气,于是就决定登门拜访一下,其实也就是为了拉拢人才,于是朱升就进入了朱元璋的队伍 。
二、朱升辅佐朱元璋建功立业 。
朱升进入朱元璋的阵营之后,确实给朱元璋提出了不少政见,最著名的就是九字国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目前是四分天下的局势,朱元璋的实力最强,在这个时候,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需要韬光养晦,积攒实力,缓称王,这样不会称为众矢之的 。朱元璋听从了朱升的建议,并且严格执行,所以后来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最终在南京称帝 。
三、朱升急流勇退 。
朱升并没有等到跟朱元璋一起享受荣华富贵,就谎称自己已经70多岁了,想要高老还乡,虽然朱元璋一再挽留,但是朱升去意已决,所以还是离开了 。其实朱升在和朱元璋相处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了朱元璋这个人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对身边的人会有所猜忌,因此朱升就选择了离开 。
朱元璋是在什么情况下请教了朱升?朱升的“九字真言”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人称枫林先生 。朱元璋是在久不下攻婺源,在下属三军总管、大将邓愈的建议下来拜访当地很有学问才识的朱升,于是朱元璋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给出了他对平定天下战略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真言 。从战略上提出了创基立国的方向 。而朱元璋也很好地执行了这一方针,为自己称王做祖铺垫产生了重要影响 。
高筑墙: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
朱元璋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 。于是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立即派徐达攻取镇江 。到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了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 。到1359年,从现在的地图看,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 。与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形势已大有改观 。
广积粮: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
朱元璋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 。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 。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亲手杀了胡三舍 。
缓称王:不过早称帝,避免树敌过多
朱元璋长期尊奉龙凤正朔,接受龙凤政权的官职除拜,是由于朱元璋尚未对部下建立绝对控制之前,需要借助龙凤政权的册封号令诸将,不失为一种稳定内部,徐图进取的策略 。所以在龙凤十年之前,朱元璋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 。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开国功臣纷纷被杀,大谋士朱升为何能善终?朱升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在朱元璋建国过程中,他所做的贡献,不在刘伯温之下 。尤其是他给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远近闻名,也是朱元璋打天下最重要的策略 。朱元璋正是依靠这条策略,得以消灭一众诸侯,最终夺得天下 。
我们知道,朱元璋这个人,在打天下的时候,能够广纳人才,包容各方 。但是,他当了皇帝以后,却十分忌惮这些帮他打江山建立了功劳的人 。这些人所建的功劳越大,他越忌惮 。古代有两个最著名的因忌惮而杀功臣的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 。刘邦忌惮功臣,只不过是忌惮功臣手握兵权 。而且事实上,这些手握兵权的功臣们,对他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
因为除了韩信外,其他人都不是他的嫡系 。他们本身就想造反,刘邦不得不提前打击 。朱元璋不一样 。朱元璋属于只要是功臣他都忌惮,不管功臣是文臣还是武将 。不管功臣手中是不是握有兵权 。如李善长、胡惟庸这些人,他们只是文臣,手中并没有兵权,却都受朱元璋忌惮而被杀死 。包括刘伯温,也都未能幸免 。
然而朱升却没有丢命,活得好好的,而且还受到了朱元璋的厚待 。那么朱升有什么本事,他竟能获得这样的厚待呢?
一、朱元璋认为朱升老实 。朱元璋曾经赞扬朱升“为人老实,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 。如果朱升是一个武将,一个没有多少知识文化的武将,这样的赞扬,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朱升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可以说藏了一肚皮的机巧,这样的话我们是不太容易理解的 。而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他却被人赞为老实 。如果不是讽刺的话,那就是赞扬他的人,对他极度喜爱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