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土屋

|故乡的土屋

好好吃饭 , 好好睡觉 , 好好挣钱 , 好好花钱 , 不为不值得的人生气 , 不为不值得的事失眠 , 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 , 每分钟都为自己活着 。
我多次提起 , 记忆中故乡的样子 , 就是曾经住过的河堤上的老房子 。 由于处于河流的下游 , 几条河汇集的地方 , 过去经常受到洪水的围困 , 在建筑房屋的时候 , 乡亲们更多的选择位置高的地方 。 解放前 , 标志一个家族兴旺发达或者实力雄厚是 , 看他们家的宅子是否足够高、足够大 。 许多同姓的人聚焦在一起盖房 , 就把地基填筑的很高 , 再在上面建房 。 后来 , 住不下了 , 又去别的地方再填筑一块地方盖房 。 这样 , 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高于平台的庄台 。 可是 , 各自为阵修建的庄台就是比周围高一点 , 也架不住大水来的凶猛 , 还是经常受淹 。

解放后 , 政府号召兴修水利 , 组织群众对河流进行整治 , 挖宽河道 , 培厚堤防 , 加高河堤 , 想着把上游来的水圈在河里 , 再顺着河道注入干流 。 加高的河堤成了六七十年代老家建房的好地方 , 不用自己在垫高地基 , 可以省不少成本 。 再有许多的人都居住在一起 , 也热闹 。
能够记起的老屋是八十年代的 , 那时我可能也就六七岁的年纪 。 父母结婚的房子 , 我就在这所房子里出生 。 土墙比较宽 , 茅草的顶 , 冬暧夏凉 , 由于房子不高 , 采光不好 , 屋里比较暗 , 靠近后墙有一个不大的窗户 , 如果冬天我不想起床的话 , 能够看到河堤上来往的行人 。 门口是一个不大的院子 , 左边是我们的厨房 , 右边是奶奶的厨房 。 其实原先就是两间正屋 , 父亲结婚后就分了一间给他 , 再加盖了一间厨房 , 成了一个家 。
【|故乡的土屋】姐姐大我几岁 , 特别调皮 , 门口的一个大枣树等到枣子成熟时 , 她能爬老高去摘 , 急的奶奶拄着拐杖在院子里直跺脚 。 我们与邻居有一个夹道 , 既是两家的边界 , 也是我们通往后面河堤大路去的通道 , 更是吃饭、游戏的公共场所 。 那时吃饭是不在屋里的 , 端上饭碗就跑到凉快的地方 , 或屋后大路上 , 或夹道通风处 , 边聊天边吃饭 , 还能蹭到邻居的收音机听 。
住老屋最怕下雨 , 特别是长时期的连阴雨 , 茅草已经浸透了水 , 房间里滴滴哒哒 , 到处漏雨 。 用盆接着也无济于事 , 后来读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有同感 , 可是那时我们已经能够吃饱肚子 , 不再为吃饭发愁 。
这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第一个容身的地方 , 虽然小 , 可却很温暖 。 虽不是大富大贵 , 却也衣食无忧 。 还有父母、长辈、姐姐的关爱 , 也深深的满足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