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钱|青未了|漫话温泉( 二 )

三元钱|青未了|漫话温泉
文章插图
这里的温泉分布在村寨的街头巷尾,有各家各户经营,每户的经营档次不等,有的设置了游泳池,游泳池旁设置了茶几、沙发和简易休闲床。游泳可男女同池,但要穿游泳衣,自带饮料点心水果,也不限制时间,每位十元钱就可在这里休闲游泳。有的是男女同池的鸳鸯浴,那是价格最贵的,每位二十五元钱,很少有人去那里。有的是男女浴场分开,但在浴场里间隔单间,每位四元钱,条件更差点的三元钱。这样的单人单浴,条件简陋,除了浴池、挂衣钩和温泉水什么都不提供。我开始经常泡四元的温泉。有的单间温泉经营户兼开露天大池温泉,是男女分开的,每位一般三元钱。这些温泉,有的在自家开的饭店后面,有的在一个并不整齐的大院落里。房屋大都是棚架式的,因这里冬天不冷,也没有大风,在铁皮或石棉瓦搭建的棚户里赤身洗浴,感觉不到凉意。豪华点的澡堂,有的是砖墙青瓦,有的是土墙青瓦,瓦也是在一排排木条上摆着哈瓦,没有用泥巴和白灰沾过,这样的房屋透气性强,因常年无大风,没有揭瓦的灾害。更有豪华的澡堂是钢筋水泥搭建的楼房式建筑,墙面一般是黄色的,楼顶很讲究,都是起脊双斜面的,脊面都是枣红色,钢塑结构,薄薄的一层,一般是一个大脊面附上一层小脊面,但每层脊面的边沿全部是金色花纹铁皮镶嵌,屋脊和每层的四角挑角都是镶嵌着金色翘首孔雀。因芒市是孔雀之乡,所以孔雀装饰、孔雀图案随处可见。这里的楼,顶层都留出两间屋大的空场,接着顶层的其他房间墙面,搭建一个钢架结构的拱形阳台。阳台的屋面是铁皮式的塑钢扣接而成,四角是H型钢铁柱支撑,透风撒气,遮阳避雨。我住的公寓在四楼,出来房间就是这样一个大大的棚架式的阳台,阳台上有个三脚架式的铁质秋千椅,还有茶几和木墩、石墩,可以在这里坐在秋千椅上看书报,端出茶具品茗看天,看远山的云起云落、日升日落。黎明或傍晚,远山的鸟儿赶来,扯着清脆的嗓子鸣笛歌唱;兴趣来了就在这里对着远山或轻描淡写、或挥毫泼墨,抒发自己的情感;晚上,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夫妻围着秋千架闲来信步。村寨里,温泉家,逐渐以这样的楼房取代那些古老的土瓦房和傣家木楼。也许是村寨改造的缘故吧,现存的几户有木楼的人家,在木楼外搭建了青砖结构的高高的围墙,把木楼挡在了庭院里,失去了当年温泉边上特有的傣族木楼文化风景。现存的木楼,虽然成了围闭起来的剩女,但依然散发着特有的民族风情。木楼四角有多个方形木柱起架,分作两层构架,木梯、楼板和楼顶都是木质的,方木起脊后挂瓦,四周探出厦檐。二楼有木刻楼兰。下层存放汽车、电动车、农具和杂物,有的在下层养水牛当成了牛棚。二层相对安静,有的在上面编竹篓,有的在上面放了织布机,上了年纪的傣家妇女还能在上面纺线织锦。泡了温泉出来的人们,可以在楼上休息,也可以聚在一起喝早茶和下午茶。傣家少妇有喝下午茶的习惯,每逢下午五点以后,三十岁左右的少妇,裹上长裙,扎上布兜,胭脂红被兜里背上娃娃,穿上一根带的拖鞋,三三两两地围坐在温泉小店里的圆桌旁,每人上一杯冰茶,几个人上两盘小菜,就着小菜吃冰茶,聚在一起拉家常。也有一些泡温泉的人们,来到温泉小店,先吃点东西,然后去泡温泉。这样,即使泡上半天,也没有饿感。泡客最多的还是公共露天温泉,这种温泉也是男女分开洗浴,男池和女池距离很远,不在一条街上。公共露天温泉都是免费的,没有大门,昼夜开放。男池是国家地震监测点,挂着重点保护的牌子。进门一面墙上镶嵌了四块石碑,上面刻着为修建露天温泉捐献现金的人名,有的上百元,有的二十元不等。碑墙不远处的屋墙围着的温泉,呈长方形,长约八米,宽约五米,深一米五左右,池沿内高外低,水泥抹平,内沿以外两米开外有水道,洗过的水沿着周围的水道流淌出去。池的外沿三面修了钢架式瓦棚,斜面内高外低。瓦棚内横梁上焊接了两排衣钩,还有一排铁椅。池内沿有两级台阶环绕池子一周,都是瓷砖贴面。池底铺了鹅卵石。池的一端从水里立着一个水泥井,井的上部有四个孔,温泉水满溢着,从水泥井上沿溢出来,放在大池里,供人们洗浴浸泡。泡温泉的人可以分布在水泥井周围的泉水里,也可分布在池沿四周,但不能弄脏了水泥井里的净水,从水泥井里取水冲身或者饮用,都是用自带的小小水桶或者是安全帽之类的用具。男池里老年人居多,很少有洗衣服的。我每次来到这里,通常聚集着十多个人。有从城里来的,有当地的寨民,都悠闲自在地找一个地方洗洗泡泡。泡一会儿就拿出牛角、石块、丝瓜瓤浑身摩擦,很少有带搓澡巾的,也有的在水泥板上或者墙上摩擦。摩擦完了就蹲在地上用洗浴液满身擦拭,一边聊天一边揉捏腿脚。来泡澡的什么人都有,聊的什么事都有,这里成了“温泉聊斋”。我每次来温泉都百听不厌,听得如痴如醉。我和夫人每周泡温泉二到三次,每次都会听到不同的话题。一场中雨过后,天气晴朗,紫外线格外强,我来到免费公共露天温泉时,阳光直射温泉,我只好选一个棚阴处下水泡澡。在我身边有一位傣族老人与我打招呼,我抬头一看,才认出是温泉不远处尖山上护理金塔的那位老人,六十多岁,说话和蔼可亲。我一边洗澡一边问他关于金塔的一些故事,他都娓娓道来。他从小只识傣语,而不认识汉字,但能说流利的汉语。我和夫人在尖山顶画金塔时,他正专心致志地抄写傣语经书,当我拿出随身带的一本《望月文学》杂志让他看时,他却不认识汉字,我又尴尬地把杂志收回画夹里。这里的金塔是四门五层金塔,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塑像。他每天在这里打扫卫生、抄写经书,村里每天给他十元钱的薪水。金塔一侧的山头上,有一个金塔遗址,柱基和倒塌的一截红砖结构的塔身还躺在那里,塔身的周围有三座草棚,像北方人的看瓜屋子,是用竹竿支起来的三角形构架,上面苫盖了黄黄的稻草,草屋内铺着一扇门板,门板上铺了草垫,其中有一个门口上方挂着一个碗口粗的竹筒,竹筒上下割了一条竖着的长孔,像是点油灯的灯具,门外放着一个红褐色陶罐,上面盖着帽顶似的陶盖。我一个人走在这里的时候,有点虚惊,我给旁边的菩提树拍了照便下到了金塔处。我问这位傣族老人:“这三个草棚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是三位佛家高人来这里打坐居住用的。这三位高人有芒市的、陇川的、瑞丽的。他们为了提升自己的修为,每年阴历三月三来这里住三天三夜,然后到大金塔那里去诵经祭拜,举行佛事活动。”可见,尖山金塔的地位要高于大金塔,虽然尖山的金塔不如号称亚洲第一金塔那么高大威严。不然三位高人不会先拜尖山金塔,然后再拜大金塔。2017年4月28日,我们攀登500多级台阶来到久已向往的芒市大金塔。我背着画板和纸笔,想让大金塔进入我的绘画作品。于是,蹲下来开始写生。写生地点是大金塔对面的德宏州佛教协会办公室门前。后来又数次来到这里写生,从不同的角度画大金塔,深切感受和体悟这里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德宏州所在地芒市,接壤缅甸。这里是景颇族和傣族的聚居地,盛产水果,特别是芒果,虽然价格和我们平时买到的水果差不多,但是非常新鲜。芒市又被称为“黎明之城”——勐焕。这名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释迦牟尼刚来到这里传教时,正逢公鸡“喔喔”打鸣迎接黎明,一时间晨光乍现,阳光洒满了每一寸土地,因而便得此称号。也使得这座城市笼罩着一层神秘的佛教气息。著名的勐焕大金塔就位于芒市的东南角,临近孔雀湖,在雷牙让山的山顶处。塔巍峨雄伟、气势恢宏、熠熠生辉,高度达到73米。在芒市的每一个角落抬头都能看见大金塔,它是芒市人民信仰的象征。勐焕大金塔是亚洲第一空心佛塔,整个塔呈钟形,共有四层,下面三层是一个空心的大厅,第一层内有四尊佛像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层和第三层外侧都挺立着八座小塔;第四层外围则是依次排列着八个花瓶塔;塔的顶端是一个大金顶,重量为2.3吨,异常雄伟。塔入口处屹立着一只金鸡,它的名字叫阿鸾,寓意着为人们唤来黎明。大金塔周围风景优美、安静祥和,空气中都弥漫着祥和的气息,来到这里,不仅仅是画大金塔的建筑之美,更是为了别样的心灵体验,也许我们的心灵也能变得更美。这里每个村寨都有座金顶的佛寺,每天早晨六点前,信众就来这里祭拜诵经。芒市信奉佛教的人特别多,怪不得这里民风纯朴自然,没有物欲横流、没有险恶人心,佛教或者其它本土的宗教是他们的心中所向,干净纯粹。一天,我在温泉边遇到一位白头老翁,留着长须,上穿大红马褂,下穿蓝白相间的短裤,提着一桶洗澡用具来泡温泉。他在池里泡了一会儿便爬上池边,仰卧在水泥板上,翘起二郎腿闭目静思。我看到他来势不烦,像一个文化学者,便靠近他,与他攀谈起来。这位老翁是缅甸人,七十多岁,是缅甸知名油画家。前几天我和夫人去瑞丽中缅口岸的“一寨两国”,在中缅交界处就有一座金塔,金塔旁开了一个小吃店,小吃店门口堆着一堆青皮的椰子,我和夫人放下画夹喝了椰子汁,吃了一会点心。一位抱着孩子的三十岁缅甸女人看到我的画夹,比划着问我画画吗?我说是随便出来写生,也画大金塔。小吃店店主是她姐姐,听到我的回答,赶忙过来说,这是她妹妹,跟父亲画油画,指着墙上的油画说是她父亲画的。她父亲七十多岁,是油画家.这座金塔是他建的,塔内壁画也是他画的。一家很客气很善良,也许是其父亲老画家大德的养成吧。她妹妹三个小孩了,一子两女。她妹妹拿出几幅画让我看,我也向她们展示了自己的水墨写生画,并把仅有的一本《望月文学》杂志送给了她,并签了名。在签名时店主告诉我她妹妹的名字叫DUSHI。DUSHI不懂中文,在交流中她姐和那小伙子当着翻译。我问她父亲的画卖吗?她姐说她父亲老了,画留着,不卖了。他们全家信教,从她父亲建塔的举动看,她父亲一定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艺术家。我在温泉问这位白头老翁:“你的孩子干什么?”他说:“一个女儿在中缅边界开店,一个女儿跟我画画。”我又问他:“你的女儿也画油画吗?”他说:“是画油画。”我又问他:“你在瑞丽建了一座金塔吗?”他说:“是的。”听了他一番回答,我断定那天见的那位年轻女画家DUSHI就是他的女儿。我说:“你女儿是不是叫DUSHI?”他点头称是。我上前握住白头老翁的手,激动地说:“那天想见到你,交流一下绘画艺术,你不在那里。恰巧在这里遇见你了!幸会!幸会!” 泡澡的人陆续离开了池子,最后只剩下我们俩,似懂非懂地聊着绘画的那些事。就是没有问他是不是每年三月三来尖山金塔小住的那位瑞丽高人。后来我想,他一定是瑞丽那位佛教高人。是中缅友谊的使者。有一天泡温泉,我指着温泉对面的一棵高大的菩提树,问一个退休工人,为什么这个地方的榕树和菩提树都这么大、年岁这么长?他说只要有古老菩提树或者大榕树的地方就说明有傣族人生活的村寨。我又问,为什么这些大树的树身上用白线缠着一个个竹片、还有香和瓷罐之类的东西?他说傣族人把古老的榕树视为神树,傣家人生病有灾难,就来树下祈求树神保佑平安。我一次在法帕村内的300年高山榕下写生,两次在军分区相邻的590年的高山榕——九棵树下写生,也几次在芒市地标——三棵树下写生。德宏职业学院有个三棵树文学社,文学社的领导和成员们与《望月文学》杂志结下了深厚友谊,我也参加了该社好多活动。所以对“三棵树”这个城市文化地标特别感兴趣,每次进城都路过三条大街交叉口转盘里的三棵树。那里有一个公交站和客运站,我经常在那里下车上车,不免要观察转盘围着的三棵树。那里的树不止三棵,我不知哪三棵叫地名上的三棵树,打听了几个人,都不知道。我在温泉问这位老工人为什么叫“三棵树”?他说,三棵树并不是三棵,是只有一棵大榕树,只是在两个大树枝上生了气根又在空中生出两棵树,与固有的那棵共有三棵,所以叫“三棵树”。三棵树传说是神树,他讲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说早年有个村医路过三棵树,走累了就在三棵树下睡了一觉,等他醒来时,三棵树不见了,可他从此成了三棵树的化身,成了神医,能救死扶伤,治疗百病,有的百姓得了绝症,经他用手摸摸患处,就手到病除。三棵树因此成了行善消灾的神树,凡是乡村寨子里有榕树的地方,人们都视为神树,不得随便砍杀,所以芒市的榕树不论在城市街道还是在乡下村寨都能看到古老高大的榕树枝繁叶茂地矗立着,成为这个城市特有的风景。据说,神医化身的三棵树消失后,后来神医去世后,在原地又生长了一株“三棵树”,意在纪念医德高尚的神医,这三棵树成了当地各族人民心中的“消灾树”,保佑人们平安幸福。从老工人的这番话中推断,九棵树也不是九棵,而是在一棵树的九条树枝上生了八丛树根,八丛树根又长成了八棵树,连同固有的那棵共九棵树。实际上还是九九归一。世上罕见的奇特景观就是芒市城里的树包塔。虽然树龄没有三棵树、九棵树那么长,但那菩提树包着的佛塔令人叹为观止。此塔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我三次从不同的侧面画了水墨写生画树包塔。塔因建在昔日的姐列寨,故傣语称"广母姐列",译成汉语即"铁城塔"。始建于18世纪中叶,是芒市第十五世土司放作藩就职期间(1741--1770)为了纪念一场打胜的战争而建。据《傣族简史》载:1767年春,木疏雍藉牙王朝在英法殖民主义的支持下,将侵略战火烧到德宏,目击者周裕在《从征缅甸日记》中写道:"芒市……自用兵以来,田畴荒芜……遮放界连缅甸,为贼职蹂躏,荒残更甚。"王昶《征缅日略》也说:"其土司、头目、夷人,千百为群,皆荡析离居,或随军营,或依附相率土司栖止。"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廷特命云贵总督公明瑞为将军,统兵收复芒市、遮放、畹町,并直取瓦城。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军凯旋畹町。因此建塔时间应为1769年左右。十九世土司放承恩就职期间(1826--1849)为求子而重修此塔。此塔系砖石结构,塔座呈八角状,塔身为串珠形圆锥体,高约十余米。之后姐列寨又毁于战乱,居民外逃不归,佛塔无人管理。约百余年前,塔缝中长了一株菩提榕树,几度风雨,盘根错结的树根逐渐将塔缠绕包裹,形成了今日树包塔奇观。如今塔顶上的树已高达30余米,树冠覆盖近1000平方米。塔包着树,树包着塔,结成了一个坚强的实体,塔就是树,树也就是塔。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