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新民一周 | 坐上动车去台湾( 二 )


从平潭东望 , 120多公里波浪滚滚台湾海峡 , 平均水深60多米 , 海底地质结构复杂 , 地质运动频繁 , 世界上从未有人在如此深的海上 , 建设过这么长的通道 。 经历了70多年的设想 , 特别是最近20多年的深入论证 , 在港珠澳大桥建成之后 , “台海通道”的方案也渐渐成形 。
相对成熟的方案 , 是采用桥、岛、隧结合的方式 。 跨海通道大部分采用桥梁 , 在海峡两边伸向中间的桥梁尽头 , 建造两个人工岛作为节点 , 再在海峡中间铺设沉管隧道 , 这接近于港珠澳大桥的模式 。 但珠江口伶仃洋最深处只有40米 , 建造人工岛已经很困难 ,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60多米 , 难度会几何级数增大 。 同时台湾海峡风急浪高雾多 , 气象因素远比伶仃洋复杂 , 海上桥梁面临强台风还不得不关闭 , 这都大大增加了建设难度 。
另一个大胆设想 , 是大跨度建设悬浮隧道 。 在海底建连续桥墩 , 隧道架在桥墩上 , 沉管隧道与悬浮隧道结合 。 它的最大好处 , 是可以避免复杂海床地形对隧道形态的影响 。 这有点像中国建设高铁 , 为了避免各地不同地形的不利影响 , 大部分都是建设在高架桥墩上的 。
从1998年第一次海峡两岸桥隧通道工程学术研讨会开始 , 汇聚两岸顶级专家的研讨会已开了12次 , 每一次都有更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突破 。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说 , 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 , 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一超级跨海通道的工程技术问题 。
坐上动车去台湾 , 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 , 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 , 违者必究!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