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观地理中国 览大美山河(讲好中国故事)( 二 )


即便现在团队已经发展到60多人,一篇文章诞生的基本周期仍然要30天。这样的创作速度称得上“慢工出细活”。“实际上,我们很多文章创作周期更长,有的可能两个月都没写完,或者写完后发现不合适,过段时间再重新加工。”耿华军说。创办5年多,星球研究所的推送数量只有200多篇,而粉丝留言里,最多的就是催促更新。
耿华军把做项目类比为做研究,希望文章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希望视觉呈现赏心悦目,有精美的照片和图解,更希望在传递知识的基础上升维,“最主要的还是立意,看待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星球研究所与人民文旅等联合出品的图书《这里是中国2》,关注我国超级工程的建造过程。“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感受到国家的变化,引发思考,对大美山河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耿华军说。在星球研究所的作品里,严谨与浪漫,逻辑与想象,辽阔与深入,共同带来更纵深、更立体的认知。相比短平快的热点,他们更关注重大主题,“做不会过时、经得起反复看的作品”。
热爱,把兴趣做成事业
采访当天,耿华军穿着印有“热爱星球”字样的黑色帽衫。因为热爱,他一个人开始写作摸索;因为热爱,他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把兴趣做成事业;同样因为热爱,许多公众号的粉丝选择加入团队。星球研究所主编魏桢就是其中之一,她习惯称呼耿华军为“所长”,热爱、纯粹,也是她对“所长”的评价。作为视频创意的负责人,魏桢正和同事们一道,把他们热爱的星球讲给更多人听。
“很多人没有那么了解生活的这片土地,没想到能这样去认识它。”耿华军觉得,“越研究越发现,还有这么多故事值得讲述。”这像挖掘宝藏,也是一种补缺。他很敬佩许多深耕于特定研究领域的学者——不少都是星球研究所请教和合作的对象,“他们的研究相对来说更专业,我们需要从中汲取营养,再通俗化地传递给更多受众,降低获取知识的门槛。大家都在从不同层面呈现中国故事。”
从推送图文到出版图书,再到推出视频、音频产品,未来还计划做线下展览……星球研究所用多元载体为受众提供丰富的科普体验。海外传播也是发力方向,图书《这里是中国》英文版正在筹备,他们希望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星球研究所的标志是黄色的圆环,像凝视的眼睛,也像脚下的星球。大江大河、高原湖泊、雪峰雨林,山河无言,但又都是故事,还有太多东西值得去发现、去触摸、去聆听、去探索。耿华军希望,有一天能把中国看遍,“一定需要很久,但值得坚持去做。”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01日 07 版)
研究所|观地理中国 览大美山河(讲好中国故事)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