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加快推进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青海的时代使命和重大战略任务。生态旅游作为我国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丰富旅游产品结构的“攻坚方向”,面临着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和创新自然资源可持续有偿使用制度的突出矛盾。青海发展生态旅游不可能照搬东中部模式,走大资本带动大众旅游消费、大项目推动投资和税收增长的发展路径,而要站在承担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重任的高度,聚焦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尊重生态环境保护对旅游产品供给和旅游市场开拓的刚性约束,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对生态旅游品牌的增势赋能作用,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一、青海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青海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主要生态产品输出供给地,具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近年来,青海省生态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和结构性的问题,必须尽快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是游客数量和旅游外汇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总的体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018年全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04.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7%;201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80.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累计增速稳定在20%左右。但2018年入境游客6.92万人次,2019年入境游客7.31万人次,增幅不大,2019年旅游外汇收入2.3亿元,较2018年的2.39亿元略有减少,入境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占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不足1%,与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和要求不相匹配。
二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清晰。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及周边集聚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和特色景区等,均作为重要节点纳入“走进可可西里·寻觅藏羚羊生态旅游线”“黄河廊道生态自驾车旅游线”“唐蕃古道生态自驾旅游线”等旅游精品线路。但是还缺乏全域发展生态旅游的总体思路和因地制宜的具体措施,尤其对国家公园范围内及周边的自然资源可否利用、如何利用等问题并未形成广泛共识。
三是生态旅游产品与服务和文化生态保护与传承的结合度还不高。《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提出坚持现代化与民族特色相结合,使优秀文化世代传承,共创文化精神家园。目前来看,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与热贡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格萨尔(果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黄河上游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与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海西德都蒙古、玉树康巴等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尚未进行有效结合。在《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对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神山圣湖崇拜、自然禁忌机制、生态补偿风俗未提及;对历代诗词、游记、笔记、小说中关于三江源等的珍贵资料未系统整理;对青海与内地及新疆、西藏的商贸和人文交流也未作出安排。以历史文脉挖掘、创意设计融入提升生态旅游文化内涵的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影响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