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伦共生|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商户眼中的多伦路( 三 )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Darroch Road) , 以当时填河造路的英国传教士名命名 。 2016年 , 在多伦路转角处的花园洋房里开了一家同名西餐厅(中文翻译为达洛克) , 老板姓吴 , 朋友都叫他老吴 。
据老吴介绍 , 花园洋房由房东购于上世纪90年代 , 并从内部进行了加固 。 经营餐厅之前 , 这里开了一家茶室 。 后来业主移民海外 , 房子闲置下来 , 老吴觉得可惜 , 就顺势租下 , 辞去了国企的工作 , 与大学同学一起合伙创业 。 合伙人有意大利留学背景 , 负责研制意大利菜品 , 而有苏格兰留学经历的老吴主要负责鸡尾酒调制和餐厅的管理 。
多伦|多伦共生|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商户眼中的多伦路
文章图片

丁玲雕像身后的达洛克餐厅 。 徐捷 图
虽然地处于L形多伦路街区转角的位置 , 餐厅和多伦路上的居民却没有产生太多交集 。 由于年长居民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与餐厅定位存在差异 , 餐厅吸引的大多是周边三公里以内的外国人和前来旅游的顾客 。 餐厅里还有酒吧 , 每日经营至凌晨一点 , 有的客人喜欢在晚上走过来独自小酌 , 也会与老吴分享自己的故事 , 久而久之 , 老吴与他们成为了朋友 。
餐厅的生意依赖熟人 , 达洛克约一半的客源都是回头客 , 但是去年开始受疫情影响 , 生活居住在多伦路周边的外国客人和前来旅游的客人明显减少 , 餐厅的经营面临压力 , 老吴越来越体会到创业的不易 。 “我特别羡慕开店开得好、独立经营的人 , 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 , 包括现在房租、人工成本、原材料的涨价 , 对实体经营者来说都是蛮难的事情 。 ”
如何让更多路人愿意在餐厅停留和消费也是老吴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 老吴表示 , 多伦路 , 甚至是四川北路整体并没有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和消费的场所 , 年轻人虽然愿意来多伦路看展、听讲座 , 但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性太强 , 基本不会在其他地方多做停留 。 而游客的来去匆匆也让老吴很无奈 , “大家都觉得我们店面很好 , 来拍照打卡 , 但作为餐厅来说 , 叫好不叫座没用 。 ”
多伦|多伦共生|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商户眼中的多伦路
文章图片

市民在餐厅外拍照 。 董怿翎 图
入驻多伦路六年 , 老吴对多伦路的发展感到惋惜 , 他专门做了一杯特调 , 取名“多伦路往事” , 以表达自己对多伦路的感情 。 但他希望多伦路能成为一个“让大家能停一停 , 坐一坐 , 看一看的地方” , 客人会“为了这杯酒而来喝这杯酒 , 不是为了热闹而来喝这杯酒” 。
多伦|多伦共生|从文博商业到文创街区:商户眼中的多伦路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