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连营的故事200字 火烧连营的故事

1800年前的夏天,夷陵的一场大火,毁灭了刘备兴复汉室的梦想,也为后世留下了“火烧七百里连营”的故事 。经过这场战争,三国鼎立的形势得以形成,均势格局在短期内无法被打破 。
夷陵之战在蜀汉开国后不久发生,却成为其国运的转折点,可以说,开局就是艰难的,这也让后来诸葛亮、姜维北伐面对的阻力极大 。很多文人墨客都对夷陵之战中蜀汉的惨败颇为惋惜,认为刘备本不该输,而魏文帝曹丕更直言:(刘)备不晓兵(《三国志·魏书》),但细细复盘历史,则会发现其中的必然性 。
《三国演义》在第八十三回至八十四回精彩描述了这场火烧连营的战争,让无数读者为刘备的惨败而慨叹,也让人惊叹陆逊的非凡才能 。《三国演义》中讲道,诸葛亮没有随军出征,在得知刘备“七百里连营”后十分担心 。书中描述这扎营的办法是“移营夹江,横占七百里,下四十余屯,皆依溪傍涧,林木茂盛之处”,这到底是小说的虚构还是确有其事?这样的部署,对夷陵之战的胜败到底起了何种作用?

火烧连营的故事200字 火烧连营的故事

文章插图
火烧连营
火烧连营的故事200字 火烧连营的故事

文章插图
陆逊领兵
火烧连营的故事200字 火烧连营的故事

文章插图
陆逊观察地势
火烧连营的故事200字 火烧连营的故事

文章插图
刘备白帝城托孤七百里连营,乃不得已而为之公元221年7月,南方正值炎热之时,刘备率领四万多大军,向东征伐,加上归顺的五溪蛮,兵力总共五万多 。虽然与文学作品里描述的几十万大军不同,但这在汉末三国时期也算大规模的征伐了 。孙权最初期望与刘备讲和,但并未成功,便只好暂时向曹丕称臣纳贡,成为曹魏名义上的藩属国,这就避免了两线作战,还能得到曹丕口头上的“援助” 。事实上,曹丕采取了隔山观虎斗的态度,既没有趁机伐吴,也没有伺机灭蜀 。孙权在外交上做好部署工作后,便拜陆逊为大都督,领兵五万多人,向西抵御刘备的进攻 。
夷陵之战正逢刘备建国之初,在军事实力和合法性上都堪称蜀汉实力的巅峰时期 。一方面,刘备有紧跟其左右的起兵时的班底,包括张飞、赵云、简雍、孙乾等,还有以诸葛亮、蒋琬为代表的荆州派精英,后来加入的东州派和益州派,在此时与刘备集团的关系也比较和谐 。另一方面,曹丕篡汉已成事实,刘备此时扛起汉室正统的大旗,在法统上也正合适 。尽管如此,当刘备决定兴兵伐吴时,蜀汉群臣大多还是反对的 。这必然破坏蜀汉和东吴的关系,且会让曹魏得利,这与兴复汉室的目标是相悖的 。更重要的是,蜀汉刚刚立国,最需要休养生息,与东吴修好关系,将来再伺机伐魏 。
【火烧连营的故事200字 火烧连营的故事】那么,刘备为什么坚持要出兵伐吴?最直接的原因,是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尤其是张飞被害后,刘备更加重了对东吴的仇恨 。《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的叙事颇有戏剧性,但史书上的记载也大体相似 。《资治通鉴》记载:“汉主将伐孙权,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 。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彊杀飞,以其首顺流奔孙权 。汉主闻飞营都督有表,曰:‘噫,飞死矣!’”其中细节与《三国演义》基本一致 。
不过,刘备毕竟是比较成熟的军事家,大举出兵并非脑子一热 。夺荆州,不止为报仇雪恨,更是现实所迫 。根据当时情况,刘备想一口吞掉东吴的辽阔土地,是几乎不可能的 。因此,夺回荆州是刘备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刘备伐吴也经过了精密的部署,蜀汉精锐尤其是少壮派的将士,大多随刘备出征 。
与东吴对战,更大的威胁在于强大的东吴水军 。蜀汉擅长步军作战、水军实力逊色,因此,刘备的思路是将战线拉长,尽量与东吴在陆上作战 。而陆逊见刘备大军来势汹汹,便选择固守夷陵一带,与刘备长期对峙 。
一方要拉长战线,一方要长期对峙,刘备必须要做好扎营准备 。《资治通鉴》上说:“ *** 自巫峡建平连营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督 。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 。《三国演义》中所言“七百里连营”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史书上确实也说,在漫长的沿江的陆地上,有数十座营寨,从今天的重庆巫山到湖北宜昌,布满了蜀汉的兵力 。这段距离有两百多公里,若走蜿蜒的山路,或许真的能有六七百里 。因此,小说里称之为“七百里连营”,也是基于事实的虚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