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渔翁得利的上一句( 二 )


鹬蚌相争 , 渔翁得利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yú wēng dé lì 。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 下 , 两败俱伤 , 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 , 渔者得而并禽(擒)之 。
译文:两个谁也不肯放 。渔夫看到了 , 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
扩展资料: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 通过这个故事 ,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 。鹬和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 , 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 , 大家应该互相谦让 , 互相礼让 , 退一步海阔天空 。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 , 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 , 就会两败俱伤 , 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 , 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 , 不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 , 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 , 消除矛盾 , 团结一致 , 共同对付敌人 。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 , 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 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 , 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 , 否则 , 内部争斗不休 , 互不相让 , 只会两败俱伤 , 使第三者得利 , 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 , 化解矛盾 , 互相谦让 , 以免顾此失彼 , 让别人钻空子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渔翁得利的上一句“渔翁得利”的上一句是“鹬蚌相争” , 这句话常用来比喻双方争执不下 , 最后导致两败俱伤 , 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鹬蚌相争 , 渔翁得利”出自《战国策·燕策二》 。
成语典故
赵且伐燕 ,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 , 过易水 , 蚌方出曝 , 而鹬啄其肉 , 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 , 明日不雨 , 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 , 明日不出 , 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 , 渔者得而并禽(擒)之 。今赵且伐燕 , 燕、赵久相攻 , 以敝大众 ,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
译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渔翁得利的上一句】赵王即将去攻打燕国 , 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此次我来之时 , 经过易水 , (看见)有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 , 伸着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赶紧把壳合上 , 将鹬鸟的嘴紧紧钳住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 , 明天不下雨 , 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 , 明天不放开你 , 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渔夫看到之后 , 就将它们全部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 , 燕赵两国相持不下 , 日子久了 , 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 , 恍然大悟 , 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