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黄河谣|行走在黄河故道上

文/周慎宝

我曾见过裹挟着黄土高原上的泥沙滚滚东去的黄河,那是与长江齐名的滋润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黄河的气势波澜壮阔,十分美丽而壮观。我见过黄河,却从未见过黄河故道的模样。我想象中的黄河故道,不过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千疮百孔凄凄的干涸的河床而已,那种荒凉而凋敝的感觉,不看便知,不会有生机勃勃的生命力量。
黄河水|黄河谣|行走在黄河故道上
文章插图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酷热的夏天,我与一群热爱黄河文化的文人行走在久已向往的黄河故道上。
眼前的黄河故道,不是宽宽的长长的干涸的壕沟,而是一眼望不见源头的黄而泛白的土梁。土梁上没有残垣断壁式的一段段堤石,也寻觅不到被水冲刷光滑的“河溜子”,只有那踏上去感到绵软而厚重的沙土。这里的沙土颗粒,松散而具柔性,像遍地撒着的砂糖,那么自然亲切。这种黄土,不单单堆积在黄土梁般的黄河故道上,而且遍布在一望无际的广袤的鲁西北平原上。这里是古黄河经年淤积的土地,鲁西北人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成了他们的生命之本、立足之地。
那高出平原的黄土梁,是古黄河淤积泥沙后而抬高的旧河床。从这高低起伏的旧河床上,可以尽情地想象当年黄河水越过坝堤汹涌咆哮的骇人残状。丰水季节,这里肯定是一片黄黄的汪洋。立于黄河故道上,俯首贴近黄土梁,仿佛听到妇女孩子被水追赶的呼救声,仿佛听到屋墙泡塌的撞击声,仿佛听到因糊口卖儿卖女母子分离的哀求声……黄水过后,这里的一切都荡然无存了,留下的只有人迹罕至的广阔平川。在这里觅不见历经沧桑的辉煌古老的建筑,也看不到古建筑倾塌后遗留下来的秦砖汉瓦,也许是黄河水反复淹没难以留存的缘故吧。随着沧海桑田的朝代更替,这里的一切都成了历史的记忆,一个个新的开端在这里反复着。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淇河、卫河合流处决口,滔滔黄水,由南而北,流经山东夏津县境域,这一次决口就流淌了613年。为了堵塞自然而漫散地流淌,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患,夏津百姓便梳理河道,筑堤挡水。但那泛滥的黄河水,像难以驯服的野马,纵横驰骋,致使河堤屡建屡溃,灾害迭起,黄河两边留下了31.5万亩的河沙地。灾害过后,饥荒和瘟疫频至,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不得不纷纷逃亡他地求生。身强力壮的百姓非死即逃,留守者都是老弱病残。因此造成夏津人口急剧下降,全县人口最少时仅有四千多人。
春秋时期,流经夏津的黄河称大河、老黄河。公元11年,黄河终于改道,这里成了遗弃的黄河故道,故道面积达十万亩。长达600多年的水患终于解除了,人们纷纷拖儿带女从四面八方重返故土,重新安家落户,开始了新的生活。恐怕水患再次来临,百姓将村落选址在地势相对较高的旧河堤上,于是有了唐堤、时堤等若干个以“堤”字命名的村庄。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