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意 南园十三首( 五 )


其七
这是一首述怀之作 。前两句写古人,暗示前车可鉴;后两句写自己,宣称要弃文习武,易辙而行 。
首句描述司马相如穷愁潦倒的境况 。这位大辞赋家才气纵横,早年因景帝“不好辞赋”,长期沉沦下僚,后依梁孝王,厕身门下,过着闲散无聊的生活 。梁孝王死后,他回到故乡成都,家徒四壁,穷窘不堪 。(见《汉书·司马相如传》)“空舍”,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李贺以司马相如自况,出于自负,更出于自悲 。次句写东方朔 。这也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他见世道险恶,在宫廷中,常以开玩笑的形式进行讽谏,以避免直言悖上 。结果汉武帝只把他当作俳优看待,而在政治上不予信任 。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诙谐取容,怵惕终生,东方朔的遭遇是斯文沦丧的又一个例证 。诗人回顾历史,瞻望前程,不免感到茫然 。
三、四句直接披露怀抱,借用春秋越国范蠡学剑的事迹,表示要弃文习武 。既然历来斯文沦丧,学文无用,倒不如买柄利剑去访求名师,学习武艺,或许还能有一番作为 。诗人表面显得很冷静,觉得还有路可走,其实这是他在屡受挫折,看透了险恶世道之后发出的哀叹 。李贺的政治理想并不在于兵戈治国,而是礼乐兴邦 。弃文习武的违心之言,只不过是反映理想幻灭时痛苦而绝望的反常心理 。
这首诗,把自己和前人揉合在一起,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把论世和述怀揉合在一起,结构新奇巧妙 。诗歌多处用典 。或引用古人古事据以论世,或引用神话传说借以述怀 。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四句一气呵成,语意连贯,所用的典故都以各自显现的形象融入整个画面之中,无今无古,无我无他,显得浑化蕴藉,使人有讽咏不尽之意 。
其八
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 。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 。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
其十
李贺曾得到韩愈的推重和相助,但仍不得志 。这首诗反映了他的抑郁心情,无心苦吟,打算写字消遣,年老时做一个渔翁了事 。
其十三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诗人以诗作画,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就像绘制动画片那样,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到晚的水色山光,旖旎动人 。
首二句写晨景 。夜雾逐渐消散,一条蜿蜒于绿树丛中的羊肠小道随着天色转明而豁然开朗 。路边的蒙茸细草沾满了露水,湿漉漉的,分外苍翠可爱 。诗歌开头从林间小路落笔,然后由此及彼,依次点染 。显然,它展示的是诗人清晨出游时观察所得的印象 。
三、四句写白昼的景色 。诗人由幽静、逼仄的林间小道来到空旷的溪水旁边 。这时风和日暖,晨露已晞,柳絮纷纷扬扬,飘落在溪边的浅滩上,白花花的一片,像是铺了一层雪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诗人沿途所见多是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田园 。到了这里,眼前忽地出现一片银白色,不禁大为惊奇 。惊定之后,也就尽情欣赏起这似雪非雪的奇异景象来 。
诗人在诗中着意刻画了田园生活的安逸,流露出浓厚的归隐情绪,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无奈之感 。
创作背景
李贺组诗《南园十三首》是作者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创作时间在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至816年(元和十一年)之间 。
南园十三首其五带拼音原文及注音:
nán ér hé bù dài wú gōu , shōu qǔ guān shān wǔ shí zhōu。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qǐng jūn zàn shàng líng yān gé , ruò gè shū shēng wàn hù hóu ?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出处: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诗歌赏析
首句“何不”二字,加强问句的反诘语气,突出表现了诗人在面对国家混战、藩镇割据的局面时势在必行的魄力,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急于平定战乱的焦灼与无奈 。
“收取关山五十州”是腰戴吴钩而出征的原因与目的,国家尚未统一,民不聊生,诗人哪能安坐于家?唯有冲锋陷阵、收复河山才是男儿所为,展现了诗人意欲奔赴疆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迈气概 。两句十四字,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将诗人深沉的家国之痛以及急切的报国之愿展现得淋漓尽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