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全在秦国赵国?( 九 )


因此 , 番吾之战最大的可能应该是 , 李牧在北线使得秦军无法从井陉口东出后进一步向南发起攻击 , 而南线秦军却攻取了邺城 。(总的来说 , 李牧还是独木难支)
所以番吾之战 , 李牧并没有和肥之战一样打出了一场歼灭战 , 仅仅是在坚守后击退了秦军 。
而李牧击退秦军其实也并不意外 , 因为秦军这次的战斗很让人疑惑 。在肥之战大败之余的第二年 , 就马上发起了攻击 , 感觉年轻的秦王嬴政多少有点冲动 。也许正和电影《教父》中的那句至理名言一样:“不要憎恨你的敌人 , 这样会使你失去判断 。”被前次失败冲昏头的北线秦军 , 这次又被李牧击败 , 只得退守晋阳 。
至此 , 李牧两次击退秦军(这足够让他名垂青史了) 。但是之后两年赵国却连续遭遇了地震与旱灾 。到了公元前229年 , 韩国灭亡之后 , 秦军再次兵分三路向赵国发起了灭国之战:
北路李信出晋阳向北攻云中、九原 。以牵制赵国留守北地的军队 。
中路王翦出井陉口 , 进攻滹沱河流域 。
南路杨端和直逼邯郸 。
但历史就好像和人开玩笑一样 , 继长平没有给廉颇与白起对阵之后 , 此番也没有给王翦与李牧在战场上对阵的机会 。(至少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
因为这次秦国收买了赵国权臣郭开 , 赵王迁居然赐死了李牧(长平也只是换下廉颇 , 这个末代赵王真够蠢的) 。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全在秦国赵国?

文章插图
▲《风云战国》第二季李牧剧照2
那么赵国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阵前换将?
其实这也属于“正常操作”
我们可以先把目光退回阏与之战 。当廉颇放弃救援阏与的时候 , 赵奢站了出来 。当长平打不开局面的时候 , 赵括站了出来 。
而当时的赵孝成王之所以选择赵括 , 到也不光是因为他是赵奢的儿子 , 还有个很大的原因 。那是因为他是王族中人 。当一个家族在危难时刻用自己人 , 来取代“外人”在本质上来说并没有错 。但是这样的选择如果放在国家层次上 , 那无意就是自寻死路了 。
因此当这样的“宫斗”成为赵国最大软肋的时候 , 秦军只需要再次使出了拼消耗的战术 。那么赵国宫廷又将面临着巨大的后勤压力 。最终再一次用自己人赵匆换下了“外人”李牧 。
而失去李牧 , 赵国也该亡了 。
总结:军事地理视野下赵国有没翻盘的机会?
作为军事家而言 , 白起、信陵君、李牧都带着不败的战绩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如果说白起还有秦国强大的国力做支撑 , 那么信陵君、李牧绝对称得上是外交与军事上以弱胜强的典范 。
那么赵国到底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弱国灭强国的典范肯定是勾践 , 冷研在2021.2.5文章中有详述 , 《光靠卧薪尝胆 , 可没法逆袭吴国 , 勾践到底使了哪些大招才最终绝杀夫差?》)
很遗憾 , 赵国没可能 。事实上赵武灵王曾经策划过一条攻秦路线:从赵国北地的河套平原南下秦国的陇山高原 , 然后直插关中 。但是这条路线只存在于赵武灵王的设想中并没有实现 。
而且凭赵国的国力 , 虐虐中山国可以 , 但是面对陇山高原 , 即使翻越成功 , 最多也只是一次战术上的奇袭 , 这样的奇袭 , 上文提到蕞之战中庞煖到是用过一次 , 但在秦国巨大的战略纵深前 , 也只能无功而返 。因为秦赵的地理因素不是赵武灵王个人所能逆转的 。
到了廉颇和信陵君的时代 , 赵国虽然有能力在晋阳和上党与秦国拉锯并取得了多次胜利 , 但并不能改变国力的对比 。特别是在秦国的两项水利工程:都江堰与郑国渠完工后 , 这样的国力对比则更明显 。
而在李牧的时代 , 就连晋阳、上党赵国都没守住 。赵国只能将当年赵武灵王留给赵国最后的家底:北地边军布置在邯郸周围打防御战 , 尽可能的拖延时间 , 但李牧被赐死也意味着北地边军也完了 。因此邯郸也就一战而下了 。
那么国都被攻破 , 是不是就代表着国家的灭亡?从后世的晋、唐、宋等朝代来看 , 迁都续国运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国家依然保留着江南、四川等核心区域 , 但赵国在中山国故土的平原遭遇了旱灾 , 北地又遭遇地震的情况下 , 连迁都再战的本钱都没了 。因此就算迁都同样也挽救不了赵国的命运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