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经济案例 体验经济( 三 )


体验经济注重消费者的参与、感官感受和情感共鸣 ,其以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为产品创造基础,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自生产过程及过程中衍生的记忆、感受为商品,促进商品、货币流通的一种经济模式 。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感受。
在体验经济中消费者既是原材料的提供者也是商品的生产者;体验运营商或企业只是体验经济中一部分原材料的提供者 。体验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内容丰富、高度统一、极具个性、激动人心和充满变革(改变消费者)的体验产品。
“三程”相同。商品生产、流通和交易过程,即“三程”为同一过程,是体验经济最显著的特点 。类比于工业经济,体验运营商/企业是生产车间的租赁房;消费者/用户/游客为生产车间承租方和商品生产商 。产出商品的主要生产者和关键劳动力提供者均为消费者本人,产出商品包括体验过程/生产过程、记忆、感受、知识和实体商品等 。
生产与交易周期短。相比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生产与交易周期更短 。农业经济时期,生产力低,生产周期与交易周期按年计;工业经济时期,标准化、流程化生产,生产与交易周期按月计;服务经济依托商品进行延伸服务,生产与交易周期按天计;体验经济则直接面向消费者/用户现时需求,生产与交易周期按时/分计 。
消费的终端性。体验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 。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经济消费者上、下游产业链的客户,如法人、单位、机构和个人等,体验经济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或最终用户;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经济产业链、价值链等竞争,体验经济竞争方向在于争夺最终消费者,聚焦于最终消费者的感受 。
生产的互动性。消费者往往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体验经济以“最终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参与“体验产品”生产至消费的全过程,包括设计、生产、采购、销售、消费与服务等各环节 。体验经济运营模式类似于自助餐厅,是典型的自助消费模式 。一个体验产品的生产周期以消费者的体验结束为标志 。
消费的感官性 。体验消费以满足最终消费者,也就是人的需求为主,最主要面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体验经济以人的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和心觉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调动消费者“六觉”的积极感受为目的 。其中心觉包括情感、感受等 。
产品的唯一性 。个性化是体验经济的灵魂 。体验经济的核心主体是最终消费者,也就是“人”,注重人的感受 。每个人经历、情感、学识不同,则体验产品也因消费者的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体验经济生产与消费的不可替代、不可复制 。
体验经济的发展过程,既是产品的体验化过程 。依据体验经济的体征,体验产品的设计需着重注意4个方面,包括设计主题、客群市场、体验“场”、体验过程 。
明确设计主题 。主题的设计的关键在于,在体验产品设计过程中体现哪些要素和舍弃哪些要素 。在产品设计之初,要充分挖掘自身条件,锁定产品开发的核心资源、优势,围绕核心资源、优势做文章,将其贯穿进产品策划、设计到落地等各方面 。
明确重点客群市场 。以预研产品为引领,敏锐关注当前市场消费客群的变化 。如,旅游业要特别关注新老年(70后)、Z时代(95后和00后)、新中产(80后、90后)等年客群,抓住3个群体的年龄特征、行为习惯和消费习惯等,对预研产品的落地进行针对性调整 。
创新营造体验“场” 。体验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场所,着重注意人、场景、交互连接3个方面 。“人”重点注重消费客群的特征和消费习惯等,做好人物画像或需求侧写,并将潜在需求内化到场景设计中 。“场景”重点突出氛围的营造,可运用山、水、石、木等自然素材,历史、民俗、文化符号等文化资源,声、光、电、水、雾、火、VR、全息影像等科技资源,创造性营建能让消费者全身心投入的场所 。“交互连接”要考虑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交互,着重注意情感、知识和感悟等方面设计 。
旋律化设计体验过程。设计是艺术范围,要注重艺术品的旋律感 。根据达尼尔·卡尼曼“峰终定律”,“峰”和“终”是体验的“关键时刻” 。通过峰值的设计创造跌宕起伏的体验,更能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如,在景区旅游产品色剂中,应依据景区主游线进行通盘设计,将高“峰”体验节点化,从入口到出口应分为多个节点,并根据时间确定兴奋的强度和对应的匹配旅游项目,并且多提供人物摄影点和景区独特的文创产品,以完善体验过程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