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腾冲和顺古镇 | 家风文化故事( 四 )


和顺古镇|腾冲和顺古镇 | 家风文化故事
文章图片

12
生态篇:护树铭诗《双杉树》
居住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和顺人 , 历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 和顺魁阁长有两棵秃杉 , 已有500余年树龄 。 1931年 , 有人欲伐两杉做他用 , 引得乡人反对 , 时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的李曰垓率众护树 , 写下了《双杉行》长诗 , 刻于石碑上 , 诗末一句“有敢伐者头可斫” , 遂成乡规 。 两棵杉树如今已被列入《云南古树名木》 。
和顺古镇|腾冲和顺古镇 | 家风文化故事
文章图片

13
家国篇:中国版的“最后一课”
19世纪70年代 , 法国被普鲁士占领时 , 法国作家都德曾写下著名的《最后一课》 。 1942年5月 , 在和顺文昌宫也真切地上演了中国版的“最后一课” 。 1942年5月8日 , 腾冲即将被日寇占领 。 时任益群中学校长的寸树声先生(1896—1978) , 在和顺文昌宫集合全体师生 , 为大家上了“最后一课” 。 他说“……时局的情形你们都已知道了 。 我只恨我们没有自卫的力量 , 恨我不能保护你们 , 领导你们!……平时对你们所说的话 , 希望你们不要忘记 , 你们要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你们的精神 , 在斗争里发展你们的力量!我相信 , 每一个黄帝的子孙 , 是不会当顺民的 , 不甘心做奴隶的!……”
和顺古镇|腾冲和顺古镇 | 家风文化故事
文章图片

14
耕读篇:崇文重教文韵长
和顺人深谙“耕读传家远 , 书香继世长 。 ”的至理 , 如今在文昌宫里还存有“两朝科甲题名碑” , 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共计809人 , 其中举人8位 , 秀才600余位 , 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 。 和顺历史上 , 有许多举人、秀才“设帐乡里” , 办私塾、义学、两等小学、女子学堂等 。 数百年来 , 蔚然成风 。 其中当数杨寿益先生创办的弘农国学专修馆时间最长 , 从二十世纪20年代直至50年代 。
和顺古镇|腾冲和顺古镇 | 家风文化故事
文章图片

15
家园篇:军屯戊兵
六百多年前明朝洪武年间 , 为保卫边疆 , 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等地的将士受朝廷派遣不远万里来到和顺军屯戍边 。 明朝实行卫所军屯制 , 军队“三分差操 , 七分耕种” 。 卫所军丁一人一户 , 称为“军户” , 可带家眷 。 既隶军籍 , 世代袭职 , 由朝廷分给田地 , 有事征战 , 无事种田 。 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 , 先后有寸、刘、李、尹、贾、张、杨、钏、许、赵十大族姓陆续在此安家落户 , 繁衍生息 。 中原汉文化也随之在这里生根开花 , 传承至今 。 六百年来各大姓氏和谐共处 , 村里现在还留存着八个大姓的宗祠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