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腾冲和顺古镇 | 家风文化故事( 三 )


和顺古镇|腾冲和顺古镇 | 家风文化故事
文章图片

08
诚信篇:拾金候主
和顺人尹其顺 , 幼年丧父 , 以替人割马草为生 。 十三、四岁便“走夷方”到了缅甸 , 在集市摆地摊 , 一日 , 一掸邦部族大商人把其布袋忘在尹其顺地摊上 , 尹察觉时已不见其人影 。 之后 , 他将布袋妥善保管 , 并将本应流动的摊位固定在原处 , 以候失主 。 半年后 , 那位部族商人又路过其地摊 , 尹将布袋完璧奉还 。 部族商人打开失而复得的布袋 , 袋内巨额钱财分文不少 , 他被尹诚信厚道的人品深深感动 , 遂请其做土产山货的代理商 , 其他部族商人纷纷效仿 。 后尹其顺成立了“玉顺兴”商号 。 终成巨富 , 衣锦还乡 , 回报乡梓 , 传为美谈 。
和顺古镇|腾冲和顺古镇 | 家风文化故事
文章图片

09
劝学篇:现代教育铸辉煌
“力行忠孝事 , 多读圣贤书” 。 “幼不学 , 老何为 , 如同禽兽;三代人 , 不读书 , 好似马牛” 。 和顺人自古重视教育 。 这里不但有传统的私塾、书馆 , 到了清末民初 , 西学东渐 , 新思潮奔涌 。 缅甸等国正处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 和顺人又多侨居于斯 , 和顺因此得风气之先 , 现代教育的体系在这个边地乡村逐步建立起来 。 戊戌变法后这里诞生了滇西最早的女校“明德女子学堂”、1909年和顺有了两等小学堂、1940年著名侨校益群中学成立 。 值得一提的是 , 20世纪20年代和顺人就明确提出并践行“合德智体并育”的教育主张 。 在清末民初 , 先后留学日本的和顺人有12人之多 。 现代教育的发达成就了和顺近现代的辉煌 。
和顺古镇|腾冲和顺古镇 | 家风文化故事
文章图片

10
孝道篇:怀馍敬亲
和顺人遵古礼 , 讲孝道 , 孝子历来是乡人眼中的道德典范 , 张宗仁就是其中一位 。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 和顺张宗仁应腾越州府差遣服役 , 官家派发的馒头他怀揣之而不食 。 知州吴玥询问后得知 , 张宗仁因家有老母未曾得食 , 故怀揣馒头以孝敬其母 。 知州感其孝心 。 遂题一联一匾进行褒奖 , 联云:孝溢腾阳郡 , 仁多和顺乡 。 匾曰:定省可观 。 匾、联一直被其后人悬挂至今 。
和顺古镇|腾冲和顺古镇 | 家风文化故事
文章图片

11
勤俭篇:富不忘本
和顺人推崇勤俭的美德 , 无论穷富都将勤俭视为修身齐家必须遵循的价值观 。 勤俭 , 使和顺人穷者意志更坚 , 富人不忘初心 。 民国年间 。 村中少年尹其顺赴缅谋生 , 诚信为本 , 勤俭起家 , 终成富商 , 被乡人尊称尹老爷 。 他虽富甲一方 , 但吃粗茶淡饭 , 着布衣草鞋 , 仍保持当年勤苦之风 。 县太爷请他进城议事 , 他把一双皮鞋挂在肩上 , 穿着草鞋走到城边 , 然后到水沟边涮涮脚再把皮鞋穿上进城应酬 。 因其幼时家贫 , 像样的衣衫没几件 , 因担心衣衫被磨坏 , 夜晚都舍不得穿衣睡觉 , 后来即便挣了大钱 , 这个习惯也未改 。 他扶危济困、乐善好施 , 热心公益的故事依然在和顺传扬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