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当公园成为开放的绿色乐园( 三 )


“荒野”的优势在上自然教育课时更加凸显 。 带采访人员参观途中 , 郭陶然随手指向小道旁的木槿说道:“现在已经过了花期 。 夏天的时候 , 它可是开满了花 , 我们就会跟孩子们介绍花和传粉昆虫以及在一旁悄悄捕食昆虫的蜘蛛和螳螂的故事 。 ”当一些公园的自然课还停留在介绍不同物种的名称和特点时 , 郭陶然和同事们已经从植物开始 , 为孩子们讲起了物种之间的联系与故事 , 将生态性融入自然教育 。
“介绍十几、二十种植物、昆虫其实比较枯燥 , 孩子们回家没几天可能就忘了 。 相对来说 ,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的关联和生态的理念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 , 也更需要被他们所了解 。 ”郭陶然说 。
某些自然教育课程常被诟病的“一年四季不变”的问题 , 在这里也有应对方案 。 春末夏初 , 萤火虫飞舞;盛夏时节 , 大甲虫纷纷出动;秋天一来 , 鸣虫都唱起了歌;冬去春来 , 两栖动物逐渐从卵长为成体……通过课程设计 , 孩子们不管什么时候来到基地 , 都能上到一堂“季节限定课” 。 除此之外 , 参与者还能体验到统计昆虫种类、给乌龟测量体重、为小型哺乳动物制作巢穴等活动 。
因地制宜开展自然教育课的前提 , 是有这样一片“城市荒野”作为自然课堂 。 郭陶然提出 , 像郊野公园和外环林带这样的区域 , 人员活动密度不大 , 很适合利用部分空间做生态保护和修复 。 等一个个不同的基地联通 , 构成城市生态网络时 , 城市生物多样性也会提升 , 未来的自然教育课也会更加生动 。
以农田为课堂 , 传承乡土文化
一叶一报秋 , 绵柔话丰收;立秋雨淋淋 , 遍地是黄金 。
10月 , 水稻丰收 , 在高校工作的金靖趁着周末 , 特地带着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杜镜天早早出门 , 驱车赶往金山廊下镇 。 和他们前往同一个目的地的还有另外二十几组来自浦东、杨浦、徐汇、长宁、普陀等区的家庭 。 那天下午 , 这些大朋友、小朋友要共同体验一件平时想不到也做不到的事——割稻子 。
这场名为“稻香村”的活动的组织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雪初和绿魔方大学生公益团队 , 地点在廊下郊野公园友好村村域内的农林水乡 。 说是公园 , 但廊下的“画风”和其他城区内的公园以及郊野公园很不一样 , 那里有大片农田 。 2020年 , 为切实解决集约化耕作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 ,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建设用地与土地整理事务中心等单位选址廊下 , 在郊野公园内打造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农林水乡 。
对外开放后 , 农林水乡凭借着植被、物种丰富的特点 , 不仅与华师大绿魔方等沪上公益团队合作进行沉浸式科普教学 , 更是牢牢抓住了“农”的优势 , 带领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了解粮食与农业 。 陈雪初认为 , 城市更新过程中 , 郊野公园的建设不仅为人们走出钢筋水泥环境提供了契机 , 让大家走入自然、走入农田 , 换个环境呼吸新鲜空气 , 还为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理解人与土地的关系提供了机会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