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当公园成为开放的绿色乐园( 二 )


赵彦认为 , 老旧公园改造更要坚持和重视“存古映新”“开放融合”与“多元拓展” 。 “存古映新”是指公园在改造中尊重设计初衷 , 对于长风公园这类饱含新中国典型城市记忆的类型 , 必须有意识地加以识别与保护 , 避免大拆大建式的全面翻新和所谓设计创新;“开放融合”要求通过更加开放的边界设计助力公园与周边的无界融合 , 不断提升城市活力与品质 。 近年来 , 越来越多的公园拆除了围墙 , 但在如何实现“融合”方面仍然大有可为;“多元拓展”则一方面要对原有的老旧设施加以更新提升 , 增加服务配套 , 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体育”“+艺术”的手段将原有单一功能的场地、空间加以激活 , 重塑公园新场景 。
以草坪空间为例 , 它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搭帐篷、野餐、放风筝等简单游憩需求 , 园方还可以充分调动周边高校、社区乃至市场资源 , 通过草坪空间实现升级版的共治、共建、共享场景营造 。 赵彦说:“长风公园周边环簇华东师范大学、乐高探索中心、苏宁艺术馆和即将建成开放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丰富的文旅资源 , 完全有条件在草坪空间导入具有高辨识度的活动IP , 让长风记忆绵延不断 , 常去常新 。 ”
看上去很“荒” , 其实是有意为之
上海人搭帐篷的热情 , 郭陶然也感受到了 。
天气好的时候 , 在浦江郊野公园西区的城市荒野自然教室旁 , 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草地也会被露营爱好者选中 , 一待就是一下午 。 观察之后 , 郭陶然感到一丝疑惑 , 这些露营者似乎也没做什么特别的事 , 仅仅就是在自然环境中吃吃东西、聊聊天 。 他觉得 , 人和自然的沟通还可以再密切一些 。
郭陶然是城市荒野工作室的创立者之一 , 自2013年起专注于以生物多样性为导向的生态修复工作 。 除了外出开会、参加活动 , 大多数时间 , 人们都能在浦江郊野公园内的城市荒野工作室“大本营”找到他 。 在那里 , 郭陶然和同事们结合原有的场地条件 , 对17000平方米的基地进行了生态化改造 , 自己挖沟渠引水、种树种花 , 营造了一片拥有7个不同生境类型的乡土生物群落 。
除了做研究外 , 这片基地承担着生态科普和自然教育的功能 。 也许是因为上海已经进入深秋季节 , 采访人员踏入基地后最大的感受便是“荒”——放眼望去 , 树叶零落、草木枯黄 , 蜿蜒的乡间小路和窄窄的溪渠 , 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完全不一样 。 殊不知看上去很“荒” , 其实是有意为之 , 在这片低养护、近自然的基地内 , 实际上保育着400余种乡土植物、800余种乡土动物 。 这里上的自然课和外面不一样 。
郭陶然解释说 , 基地所种植的都是乡土物种 , 和人们在其他公园、绿地所看到的高度同质化的园林绿化不同 。 拿现在的流行语来说 , 这里并不“出片” , 但它追求的本来也不是“好看” , 而是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 哪怕是同一种植物 , 出现在其他公园和基地内 , 生长的形态也会很不一样 。 公园管理往往会出于美观的考虑而修剪枝丫 , 还会使用农药驱虫 , 但在基地 , 郭陶然和同事们考虑的是如何尽可能地让植物放肆生长、结果 , 为昆虫和鸟类提供它们所需的食物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